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總序(1/2)

    鄧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又一次革命。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給中國帶來革命性變化。這種革命性變化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等層麵的現實生活上,而且還表現在因現實的變遷而帶來的理論上的創新和發展以及由此而來的政治學學科建設上的成就方麵。

    在我國,計劃經濟體製已經讓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同時由經濟變革帶來的政治體製上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在民主法製建設上,人治正在走向法治,政治的製度化正在加強,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終身製的廢除和退休製度的形成。其次,在國家結構上,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的簡單的單一製已經轉變為更加複雜的國家結構關係。中央與地方、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有了更多的市場經濟特征。再次,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上,過去是“大政府(國家),小社會”,現在正向“大政府(國家),大社會”的方向變化。民間社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自由越來越多。最後,在意識形態上,過去那種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封閉、激進而又教條的態度已經轉變為開放、理性而又靈活的態度,因而形成了引導改革開放事業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諧社會構想。所有這些變革,都是我們在20多年前所無法想象的。當然,在政治進步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回避。那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約束政府權力、使人民群眾的真實意願和利益訴求能夠得到順暢表達的機製,以便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實際工作者在體製創新方麵的實踐,更需要政治學學科的發展和政治學專業人才的智慧與理論貢獻。

    我國的政治變革既是對政治學研究工作的挑戰,又是促使政治學發展的良好機遇。我國的政治學在這種壓力與機遇並存的環境中正在快步前進。首先,在學科分類上,政治學已經從法學中獨立出來而成為一級學科。其次,在學科分支上,政治學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製度史、思想史而發展成為學科門類更加豐富、更加有特色的一門學科,諸如新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心理學、政治文化、政治學方法論等。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從單一的階級分析法發展成為以曆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多元化方法論,諸如行為主義、理性選擇主義以及方興未艾的新製度主義。最後,在問題研究上,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我國政治學界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為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政治改革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能無視發展中的不足。作為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見證人,我們不能不為政治學發展中的結構性缺失而憂心忡忡。比如,就專業刊物而言,不要說與經濟學、法學和曆史學比較,就是和政治學的二級學科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學專業刊物的數量也是少之又少。這種現象嚴重製約了我國政治學的發展,很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隻能散見於綜合性學術刊物和大學學報。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基礎是高校政治學專業建設。自1980年恢複政治學專業以來,政治學係或政治與行政管理學係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的普遍性建製。而且在各高校政治學專業競相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各個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設,無不生機勃勃,成就斐然。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所共知,中國人民大學一直是中國近代政治製度的研究重鎮。同時,中國人民大學在學科發展中非常注重教材建設,經過專業優化組合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組織編寫的“21世紀政治學係列教材”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我國很多高校政治學專業和行政管理學專業的必備教科書。從已經出版的教材來看,我認為,“21世紀政治學係列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