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金門:鑄劍為秤盤的地方(1/2)

    大大有名的金門,是一個小島,最長的地方不過十幾公裏,窄的地方,不足三公裏。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僅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一日就落下了近50萬發炮彈。留下的炮彈皮之多,給金門除聞名遐邇的金門高粱酒之外,又多了一道出產——金門菜刀。金門菜刀的標誌,就是一個正在打成菜刀的炮彈皮,讓人想起古人鑄劍為犁的美談。

    確切地說,金門這個1949年以來標誌著國共內戰仍在繼續的地方,昔日的戰事,以及戰爭狀態的種種,已經悄然化為旅遊的看點。自“小三通”開通,大陸遊客蜂擁而來,要看的,主要就是跟戰爭有關的東西。坑道、碉堡、火炮、坦克、喊話宣傳用的大喇叭,還有廣播站和觀測點,甚至反空降和防登陸的尖樁林,都成了遊客的看點。雖然當初旅遊初開之際,大陸有關方麵,曾要求金門導遊不要帶大陸遊客看這邊的古寧頭戰役紀念館,但登陸之後,還是不斷有人違規,到現在,已經沒有人在乎了。金門的駐軍,也非常識趣地一退再退,把能參觀的地方盡量讓出來,像離大陸最近的馬山觀測所,開始哨兵在大門旁站著,後來退到裏麵,等我去的時候,連裏麵也不見人影了。門旁“軍事重地禁止拍照”的牌子,也成了擺設。就像現在的兩岸關係一樣,不僅政治,連軍事也在為經濟讓路。

    金門跟台灣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小島的人文曆史絕對比台灣要長,出產的進士舉人,比整個台灣要多得多。盡管有戰爭破壞,還是保留下來好些古厝和洋樓,古厝有明清的建築,也有民國的,都是福建潮州一帶的樣式,翹起的燕尾屋脊,各種形態的山牆,多為兩進或者三進。洋樓都很巴洛克,但大多經過中國化的改造,外觀很洋,但裏麵卻很中國。有座莊園裏自衛的碉樓,比已經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中任何一座都要美。最關鍵的是,金門沒有台灣那樣的日據時期,沒有日本的殖民痕跡,更沒有日據時期的文化印記,連外省、本地人的觀念,兩地都不一樣,在台灣某些本土人士看來,金門的土著,其實也算外省人。所以,金門似乎永遠是國民黨的鐵票區,民進黨根本沒有市場。島上到處可見的“蔣公”雕像和手跡,沒有像在台灣其他地區那樣,被拆掉抹除,依舊完好無損。這個地方甚至還有崇拜毛澤東的人,一家陶器店的老板,在他開的陶器店和咖啡館裏,都掛著毛澤東的像,還特製一種奶茶,就叫毛澤東奶茶。店外,還掛了一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盡管現在的金門,毛與蔣和睦相處,但是戰爭給這個小島造成的創傷依然可見。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將近一萬名解放軍戰士登陸,過半死在這裏,連個墳都沒有,但死者的遺骸經常被耕種的農民翻出來。古寧頭一處二層的小洋樓,彈痕累累,一小半已經損毀,據說當年曾經做過登陸解放軍的指揮部。我查閱過有關戰史,當時登陸的三個團,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若是指揮所,也是團一級的。其實,像這樣被炮火炸毀的房舍,在金門還有很多。連金城古鎮,也有洋樓至今布滿了彈痕。古寧頭和“八二三”的兩個紀念館,特別是古寧頭,冷戰氛圍依舊很濃,不是在紀念戰事和死者,而是在宣傳自己一方的勝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