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雅賄的故事(1/2)

    眼下持續不衰的古董熱,有人說,跟流行的“雅賄”有關。此言不虛。君不見,好些貪官敗露,贓物中除了現金、名牌表和包,還有古董字畫。行賄送古董字畫,人稱雅賄,有別於直接送錢,顯得有文化,有品位。當然,主要是彰顯了受賄人的文化和品位。古董越是熱,價錢炒得越高,雅賄就越是流行。收藏了文化,又收藏了文化裏的錢,何樂不為?

    其實,雅賄古代就有,不是什麽新鮮玩意兒。乾隆年間,有樁大案牽扯了十幾位大員,包括現在因電視劇大大有名的紀曉嵐,其實就是一個跟雅賄有關的貪瀆案。

    清代的兩淮鹽業,持全國鹽業的牛耳。徽商的興盛,多半跟鹽業有關,發財的徽商,多半也在兩淮鹽業的中心揚州。清代兩淮的鹽業管理,設鹽政大臣和鹽運使主持。鹽政大臣位重,例為滿員擔任,而鹽運使事繁,多為漢官。在那個時代,這是兩個最肥的肥缺,隻消做了一任,幾輩子都吃穿不盡。明清兩代的鹽業,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鹽商通過跟官方的勾兌,獲得壟斷地位的一種特許經營的行業。由於人是不能不吃鹽的,所以,無論鹽價最後有多高,鹽大抵不愁賣不出去。當然,這樣的行業,商人必須跟主管的官員搞好關係,哪個跟官員的關係最鐵,哪個壟斷利益最大。

    當年兩淮鹽案,涉案的兩位鹽政大臣,一位高恒,一位普福,均為滿族親貴,世家子弟。肥缺幹久了,也就知道比金銀更貴重的是什麽了。所以,兩位都雅好古董,隻是,他們喜歡的古董都是寶器,不是金銀玉器,就是商鼎周鼐。但是,涉案的鹽運使盧見曾不一樣,此人是山東才子,當時詩壇的領袖,跟另一個北方才子紀曉嵐交厚,一說是兒女親家。南北的文人騷客,都喜歡跟他來往,“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當然少不了有詩。這個人,喜歡的是古代的書畫碑帖,在今天看來,就價值而言,其實比那兩個滿官喜歡的玩意兒,高到不可計數。

    著名的走私商賴昌星說過,不怕官員不愛錢,就怕官員沒愛好。官員有了愛好,鹽商們自然趨之若鶩,都成了古董愛好者。那年月雖然沒有今天這樣瘋狂,但也有了造假的人。鹽商們可不敢送假貨,於是高價請來懂行的古董販子,一來掌眼,二來搜寶,凡是稀世珍寶,必得而後甘,然後一件件送將上去。兩位滿人鹽政比較貪,得了寶貝,大抵自己留著,來自皇族的普福尤甚。而風雅的盧見曾不一樣,得了好玩意兒,總忘不了跟朝中用得著的人分享,其中,就包括紀曉嵐。真實的紀曉嵐,跟電視劇裏那位詼諧幽默總跟貪官和珅對著幹的正麵人物有所不同,見了古人的字畫碑帖,眼睛也亮。文人雅士,即使過得了美女關,也難過清玩清供這一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