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雅賄的故事(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事情砸就砸在最貪婪也最愚蠢的普福身上,得的寶貝太多了,又不肯跟其他人分潤,尤其是不跟皇帝分潤,人家不眼紅才怪。於是,在乾隆親派軍機大臣傅恒的密查之下,三個寶貝幹的好事東窗事發,一幹鹽政大臣和鹽運使也被牽扯進來。在一個盧見曾身上,就挖出來出自漢末蔡邕的《石經墨跡》和宋人臨摹的《仙山樓閣圖》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三件稀世珍寶。乾隆自是大喜過望,當然,最後都進了大內,成了皇帝的寶貝,而原主盧見曾,則丟了吃飯的家夥。

    紀曉嵐當時身為翰林學士,正受乾隆的恩寵。他被牽扯進來,倒不是因為盧見曾把他接受雅賄的事抖了出來,而是他自投羅網,因為講義氣,或者愛才,出麵上奏營救盧見曾。還有一個說法是,他事先打聽到盧見曾要被調查的消息,給盧寄去一封信,信裏沒有一個字,隻裝了一點鹽和茶葉,寓意“嚴查”,好讓盧預作準備。反正不管紀曉嵐怎麽做的,總之事發之後,他也被牽連,發配新疆,成了配軍。若不是乾隆實在太喜歡他了,此公說不定這輩子就完了。

    其實,雅賄之風,始於皇帝,若不是乾隆這個風流皇帝,總是附庸風雅,見了古董就收,見了字畫就蓋章,各地官員、商人紛紛孝敬,官場怎麽會那麽早就流行雅賄?做過鹽運使的人,不見得盧見曾是唯一的雅賄愛好者,也不見得他收的東西最多最好。隻能說,這個人最倒黴。

    今天的雅賄之風,比起當年來,級數可是高多了,滿天滿地地刮。連某些縣委書記,也開始收古董。某些考古學家告訴我,某些前官員的私人收藏,比起一些省級博物館的館藏,一點不差。當然,官員們收的假貨也相當多。比如重慶剛剛被槍斃的貪官文強,人家進貢給他的一幅張大千的畫,就是西貝貨。有一個玩古董的朋友也跟我說,一些官員請他給收藏掌眼,結果一屋子的文物,連一件真的都沒有。這風刮的,風行草偃,人人講收藏。最倒黴的是中國埋在地下的文物,幾年之內,已經快被盜墓賊搜掘一空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