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有關辛亥革命的幾個隱性問題(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可是,會黨畢竟具有黑社會性質,帶有反社會的特征。革命後,凡是會黨占上風的地方,秩序都大成問題。他們成群結隊,在城市裏公然包娼包賭,大呼小叫,甚至公然搶劫,讓市民和士紳以及商人都非常反感。革命後的湖南,被視為會黨大爺的都督焦達峰和陳作新,被會黨兄弟搞得焦頭爛額,長沙秩序大亂。革命後的廣東,各地的民軍也大抵有會黨背景,各立門戶,互相殘殺。兩個革命黨的都督,毫無辦法。四川的袍哥,成了革命後的主宰,連政府機關,都得大開公口(幫會的堂口),大小官員,都得自稱袍哥大爺。陝西也是山堂林立,自立政府,開堂審案,出現了相當多的濫殺、搶劫和襲擊教堂的事件。這些會黨的作為,都是在革命和革命黨的名義下出現的,因此很大限度地敗壞了革命黨的聲譽。四川和陝西,在袁世凱對革命黨下手之前,革命黨已經丟了政權。而湖南的新軍叛亂,殺了兩位革命黨的都督,居然也沒有引起民眾的不滿。在二次革命中,隻有較早鎮壓了會黨的江西革命黨,還有點抵抗力,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一哄而散。整個社會,非常冷靜地看著這些革命的先驅,被袁世凱趕走,流亡海外。無疑,這個結果,跟革命黨不得人心大有關係,而革命黨的不得人心,跟會黨的敗壞有直接的關係。

    最後,是革命中西方列強的態度。內地的辛亥革命的研究者,已經最大限度地整理出了辛亥革命前後,西方列強的種種表現的資料。顯然,在革命中,西方列強大體有兩種態度。一種以英國和日本為代表,作為同盟,英國和日本其實對中國革命的態度並不完全一致。日本作為對中國有更大野心的近鄰,趨向於幹涉,而英國則反乎是。在其他列強的反對下,日本最終沒能幹涉,而是跟英國協調了關係,保持了一致。它們的態度,是盡力保持中國的君主製,最好形成一個君主立憲的格局。而另外一種態度,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則對中國的共和革命持讚同立場。但不管持何種態度,總的來說,當時西方對中國的革命,大體上還是樂觀其成,持謹慎的稍有偏向(偏向革命)的態度。這從武昌起義發生不久,西方在武漢的領事,宣布保持中立就可以看出。作為與清政府建有正式邦交關係的國家,在事態尚未明朗之際,居然宣布承認反叛者作為交戰的一方,保持中立,耐人尋味。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革命發生之際,歐洲列強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兩大集團的明爭暗鬥,已經吸引了歐洲列強的大部分注意力。所以,盡管中國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情,列強也沒有派出哪怕一個副部長級別的外交官來過問一下。在那個時代,中國雖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西方列強眼裏,還隻是一個弱國,小國而已。

    一個曆史事件,尤其是像辛亥革命這樣的大事件的研究,需要更多的視角,也需要更多的理論工具。單線條的研究,不足以理清這場革命的來龍去脈,也不足以揭示革命背後的邏輯。人們常說,要以史為鑒,要接受曆史教訓。但以史為鑒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真實和清晰的曆史。否則,我們就找不到教訓在哪兒,自然也就無從談吸取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