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有關辛亥革命的幾個隱性問題(1/3)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相關的研究很多,但是,迄今為止,有關辛亥革命仍然存在一些未解的問題,不是為人忽視,就是過去的解釋過於簡單和概念化。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趁此之機,提出問題,也許是一個機會。

    首先,人們都承認,辛亥革命是一場低烈度的革命,革命的破壞性不大(這一點,讓好些研究者感到似乎很不過癮)。一個經常被人列舉的例子,就是作為江蘇巡撫所在地的蘇州,為了以示革命必須有破壞,革命了的江蘇巡撫程德全,命人用大竹竿挑掉了衙門屋簷的幾片瓦。程德全是接近立憲派的開明官僚,他的革命沒有破壞,可以理解。其實,就是在革命黨人主導的一些地方,比如廣東和福建,破壞和殺戮也不太多。當年革命黨的宣傳,似乎恨不得把滿人殺光,食肉寢皮,可一旦革命了,他們反而縮手縮腳,能不殺就不殺。作為首義之地的武漢,革命軍開始殺了一些滿人,外國領事一抗議,馬上就收手。荊州作為八旗駐防地,多少有些滿漢矛盾,滿人也有被殺的,但外國人一幹預,革命軍也就作罷了。隻有西安由於當地旗營進行了抵抗,所以革命後殺戮較多,也因此引起了當地外國傳教士的強烈反感,屢屢通過西方外交官提出抗議,害得當地的革命黨人十分狼狽。浙江和福建,是當地駐防八旗首領作了象征性抵抗的地方,但革命軍也沒有濫殺旗人,隻是象征性地殺了八旗防營的首領。革命所到,殺戮尚且不多,至於打砸燒搶,就更不多了。隻有後來北伐軍雲集的南京,由於軍餉不繼,才發生了兵變的搶劫。而這樣的兵變,在當時也是為革命黨人所痛恨的。

    清朝的新政期間,在日本的立憲黨人和革命黨有過幾次辯論。一個要改良,一個要革命。立憲黨人反對革命的理由之一,就是革命會造成破壞,喪了民族的元氣。革命黨人辯說不妨,不破壞就不會創造,破壞是必須付的代價。看起來理直氣壯,但是,真的到了革命的當口,當日立憲派的顧慮,也變成了革命黨人的顧慮。他們也擔心破壞大了,日後建設不易。

    當然,革命烈度小,不僅跟多數的革命黨人不想大破壞有關,也跟立憲黨人的大量參與有關。相對而言,立憲黨人大多為地方實力人物,大士紳大紳商,從他們自身的利益考慮,避免大開大合,減少變革的動蕩,是最佳抉擇。對他們來說,革命是立憲不成之後的一種無奈,也是借此給清政府的一種最後的懲罰,參加革命,多少有點意氣用事的成分,推翻清朝,當然不可避免,但他們不想讓這個懲罰,傷及他們自己,傷及革命後的秩序。他們在革命中最關心的問題,是維持一個大體不變動的秩序,有秩序,他們的身家性命才能得到保證。

    其次,革命中,革命的人們有一個文明追求的取向。這個取向,也是革命造成殺戮和破壞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發動革命的革命黨人看來,革命的本身,雖然意味著暴力,但這暴力,卻是為了把中國變得更文明,或者說為了把落後愚昧的中國,變成文明先進的中國。因此,他們在革命進行過程中,最擔心的是西方說他們不文明,最怕西方說他們是義和團。革命中西方人對革命黨人的抗議,基本都有效,隻要人家的抗議說他們不文明,他們馬上就改。革命後出的告示,也刻意跟義和團劃清界限,不僅不排外,而且強調要保護外國人,保護教堂,對趁機搶劫外國人的行為,一律加以嚴懲。甚至,革命黨人特別在意的剪辮子運動,隻要外國人抗議,他們也收斂。盡管,在革命黨人看來,剪辮子之舉,恰是為了向往文明,跟西方接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