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新軍腦後的辮子(1/2)

    晚清的軍事變革,第一波其實是從淮軍開始的。最大的機緣,是淮軍開到了上海,遭遇了上海洋人的自願兵洋槍隊。最開始是洋人組織的洋槍隊隸屬淮軍,後來則整個淮軍洋槍隊化,不僅使用洋槍洋炮,而且全部操典概用西式,連立正稍息向右轉的口令,都襲用英語。來自兩淮山裏的泥腿子,經過洋人教官訓練,一聽turn right,就知道向右轉。但是,最初的西化嚐試,卻忽略了關鍵的一個環節,隻練兵不練官。士兵們學會了步兵方陣陣形以及變化,但軍官不知道。所以,真的打起來,士兵們在什麽也不懂的軍官指揮下,還是一窩蜂地上或者退。所以,全副西洋武器的淮軍,現代化對於他們,隻是學會了怎樣裝藥放槍,以及幾個操令的英文單詞,其他的都不甚了了。好在淮軍的對手,從太平軍到撚軍以及其他零散的土匪,武器都差得遠,多數還在冷兵器時代,所以隻消幾百根洋槍一起轟,大抵可以占上風。

    甲午戰爭,都說海軍打得不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其實陸軍戰績更差。一向牛哄哄的淮軍,被小日本從漢江一直趕到山海關,連一個小便宜都沒占過。換上湘軍,戰績更差,簡直一塌糊塗。吃了大虧的中國人,終於明白了,要學西方,必須老老實實像日本那樣,官兵都學才行。小站練兵,揭開了新建陸軍的序幕,到1904年,以北洋軍為榜樣,全國編練新軍,請洋教官,整個學西方,連軍醫、軍樂隊都照搬過來。

    但是,中國人學洋人,跟日本人不一樣,有一點小小的障礙,那就是人人腦後的那根辮子。淮軍時代,學洋操,用的是前裝槍,比較簡單,還好辦;到後來,機槍也有了,大炮也複雜了,也就是說,軍人手裏的家夥,機械裝置零件多了,結構複雜了,擺弄起來,一根長長的大辮子,就有點礙事了。弄不好,絞進機器裏,不僅尷尬,而且容易受傷,或者弄壞了槍械。但是,滿人統治,辮子的有無,屬於政治正確與否的問題,不好商量。最簡單的辦法,是把辮子盤起來。所以,那時候的官兵,頭上的西式軍帽都像魯迅說的那樣,隆起一座富士山。弄得不好,操練演習動作大了,辮子也還是容易掉下來。況且,是軍人就免不了緊急集合,總不能穿好了衣服,打上綁腿,還得花上半小時像女人一樣打理辮子。再說,新軍是有軍醫的,西方的衛生觀念,也隨著軍事製度、技術、裝備的引進而引了進來。有條辮子,無論如何,都對衛生是種妨礙,至少,比較愛長虱子。所以,洋人一看就撓頭。因此,剪辮子對於新軍而言,實在有充分的理由。加上新軍問世那些年,不僅西學東漸,而且西俗也東漸,社會上層,跟著西人走。腦後有根辮子,怎麽都讓人家看不起。租界裏紅頭阿三拿人,揪住辮子一拖拖一串,讓國人很沒麵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