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多麵相的民國農村和農村問題(1/3)

    一提起民國時的農村,破敗兩個字是難免的。由於後來革命了的緣故,學界一般都認為革命的發生,跟這個階段農村的凋敝破產,農民民生的艱難有著直接的關係。貧窮易於導致革命發生,這話有點道理,但並不意味著貧窮一定會發生革命。事實上,整個清朝,即使在盛期,底層農民的生活也是相當貧困的。乾隆年間來華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狀況,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貧窮。底層農民,基本上就是一個糊口經濟。相當多的人家,每年的吃飯都得依靠薯類和瓜菜彌補糧食的不足。我們知道,在清朝中期和盛期,農民造反事件雖然不能說沒有,但並不多。

    晚清和民國,中國被西方拖入了它們的世界體係裏,農村出現了新的問題。雖然說,工商業更加發達了,但中國的市場,已經被納入世界貿易體係之內。原本就有一定程度市場化的農村,生產和經營的市場化程度迅速被拔高,當然也就易於受世界市場的影響,出現強烈的波動。本土的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業,由於各種原因,一直在成長,但發展速度有限,還不足以吸納大量的農村人口。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了各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都常見的現象,一方麵是沿海沿江城市的興起,一方麵是內地農村的凋敝。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農村衰敗,本身是一種常見的現代化病,任何國家都免不了,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作為一個後發國家,一個殖民時代半殖民地的國家,當然也會麵臨一些特殊的問題。中國不是某個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所以,就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為你負責,在經濟上,掠奪多於建設。在政治上,往往幫助周邊的殖民地蠶食中國的領土,激化中國的民族矛盾。同時,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製度、文化和經濟模式的改變,也會帶來很多後遺症。

    民國期間,國民黨統治時期相對於北洋時期,國家的統一程度要高些,國家能力也強一點。因此,國民黨統治的最初十年,經濟狀況要好一些,實現了關稅的改革、貨幣的統一等項改革,民族工商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因此被人稱為黃金十年。但是,北洋時期的經濟自由度要高些,民族資本,在這一時期也很活躍,有些地方軍閥在自己區域內的建設,也很可觀。這一時期,農村經濟無疑是衰敗的,由於城市化程度加速,農村精英離鄉的比例提高,加之戰亂的因素,農村精英劣質化程度比晚清更加明顯,整個農村的武化、黑化程度都在大幅度提高。民國時期,由於戰亂和割據的原因,農村社會被高度武裝起來,原有的鄉紳,可能武裝化,變成當地武裝的首領。而由於民國的建立,原來邊緣化的幫會和秘密宗教合法化,也大幅度地滲入農村社會。以至於改變了傳統農村的鄉紳自治的格局,幫會人士、私鹽販子,甚至土匪和流氓,都可能成為新的鄉村精英,成為局部地區鄉村的統治者。鄉村的武化和黑化,雖然未必達到很深的層次,但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鄉村的社會結構,甚至破壞鄉村自治的文化,使得需要這種文化和社會結構幫助的農民,陷於困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