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多麵相的民國農村和農村問題(2/3)

    毋庸諱言,民國時期農村是衰敗的,農民的生活跟晚清一樣,相當困苦。30年代初一些學者對全國14個地方的農民收入情況做了調查,這14個地區分別為成府、休寧、掛甲屯、北滿、海寧、上海忠區、黑山縣、冀中、宿縣、儀征江陰吳江三縣、峨眉山、成都附近、蕪湖、鹽山,應該說,他們所選擇的點,已經排除了中國最貧困的地區。然而,調查結果顯示,當時農家平均每年最低生活費用為292.21元,超過這個標準的隻有兩個地區——成都和蕪湖。其餘的地區均離最低生活線差了很大一截,其中成府和休寧差得最多,分別隻有93.12元和88.80元。14個地區農家平均年收入為262.97元。(李宏略:《數字中底農家生活》,《東方雜誌》第31卷,第7號,第97頁)在這期間,著名學者張培剛、李景漢和千家駒等人的調查,以及很多官方的農村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農民的生活,並沒有改善,而且相對來說還有所下降。多數農戶的經濟狀況相當脆弱,僅僅是糊口,稍有災害,就會破產,流離失所。趕上世界市場波動,也會因此而破產。同時,政府的稅收,不僅稅額提高了,而且征收手段變得更加劣質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采用為人詬病的包稅製;各地軍人統治,良莠不齊,差的統治,橫征暴斂的程度,往往令人發指。因此,凡是攤上暴政的農民,他們的負擔都加重了。為了獲取更多的現金,應付稅收,很多地區的農民,廣泛地種植“特種經濟作物”鴉片,造成鴉片流毒,遍及全國。應該說,在那個時期,農村的貧困化是普遍的,不僅一般農民窮,就是所謂的地主,也不富裕。

    但是,民國時期的社會,也不全是一片黑暗。同時期的上海工人,據30年代的一次調查,有吸煙支出的占92.5%,喝黃酒的占88.5%,飲茶的占96.7%,即使是很窮的工人,每年也會看幾次電影,逛逛大世界。(上海市政府社會局編《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第79頁。中華書局,1934年)其他開放口岸城市的市民和工人,生活也普遍超過農村。中國的紅色革命,之所以不能在城市發生,不僅僅因為城市是“反動統治的中心”,而且還因為城市居民,普遍缺乏革命的積極性。城市興盛和農村衰敗的並存現象,說明當時的農村破敗,主要原因還是世界共性的現代化和城市化導致的。而且自打紅色革命發生,民國當局和一些社會有識之士也開始關注農村的破敗。雖然說,政府主導的地方自治和農村建設,除了個別省份,比如山西和廣西之外,基本上是失敗的,但由知識分子主持的鄉村建設,比如定縣試驗、鄒縣試驗,還是成功的。其他人也在搞鄉村建設,資本家主持的鄉村建設,盧作孚的北碚試驗,退休軍閥段繩武的五原試驗,以及數不清的鄉紳自發搞起來的鄉村建設試驗,也都有相當的成就。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的狀況,扭轉了鄉村破敗的趨勢。必須承認,在當時的中國農村,凡是鄉村建設搞得不錯的地方,紅色革命搞不起來,即使搞起來,也站不住腳。當時的廣西和山西均如此,江西蘇區中心地帶一些“土圍子”,實際上都是鄉紳自己搞的農村建設據點,這樣實力弱小的據點,居然能在紅色包圍圈裏生存很長時間。當鄉村裏的鄉紳還存在,鄉村的社會文化結構還沒有發生大的改變,鄉紳的主動性,依然可以收到相當的效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