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太監的醬缸動不得(1/2)

    �1��]被閹割了進宮服侍皇帝和後妃的人,學名叫宦官。貶則叫閹人、閹豎,中性的叫寺人,褒則為貂璫、常侍、黃門。到了明代,則變成太監。因為宦官的組織是十三監,皇帝經常用若輩外出做監督人員,監軍、礦監和稅監。明代的太監,尤其是司禮監和司馬監的太監,權傾朝野,有時能當朝廷的大半個家,所以,又被尊為公公。到了民間,則訛傳成老公,跟當今妻子或者準妻子對其男人的稱呼一樣。不管稱呼他們什麽,曆朝曆代,這些缺零件的男性,其實是最靠近權力中心的人。

    有清一朝,鑒於明亡之教訓,皇帝時刻警惕著,太監的氣焰一直都起不來。但是到了晚清,太後當家,用得著太監的地方多了,明裏暗裏,行情看漲。東西看漲,價高,而人的行情漲了,行動的自由度就大。一向規規矩矩的太監們,在宮裏的一畝三分地上,悄然放縱起來。宮裏沒有廁所,原來太監們大小便,都用自己房裏的便桶,但外麵幹活,每方便一次就得走回住處,多有勞累,不知怎麽一來,宮裏的旮旯處,就成了小便池,連莊嚴的太和殿兩側,也隨處散落太監們的大小便。反正皇帝沒事不會去那裏,後妃也去不了,大典每年不過一次,到時候清理一下也就得了。

    隨地大小便還是小事,更大的事是跟朝臣勾勾搭搭,明顯的權力操作倒也沒證據,但把太後的動靜暗中遞出去,卻是常有的事兒。事先得知消息的大臣,再上朝議事,就特別稱旨,合太後的意。借此,太後身邊的太監,無論安德海還是李蓮英,都獲得了朝臣特別的尊崇還有大把的銀子。居於大小便和傳遞消息之間的,是從事經濟活動。第一項是開買賣,紫禁城西北一帶,布滿了太監開的買賣,飯店、茶館、煙館和賭局。不納稅,也沒人管,生意興隆,幹得錢。第二項是出賣皇帝和後妃們吃剩的飯菜。按製度,皇帝和太後,吃與不吃,每頓飯一百零八品,其餘的人也是幾十種菜。就是真吃,也吃不了,更何況這種頂著滿漢全席招牌的菜都不大好吃,有資格吃的,都不怎麽吃,吃自己的小廚房。每天的菜,大批地剩下,太監們就弄出來賣,借以牟利。外麵的人,吃到宮裏的菜,多少是一種榮耀,所以,生意很好。第三項,是做醬。滿人家祭,用薩滿教的規矩,在堂子裏搞,不用三牲用餑餑做祭品,所謂的餑餑,就是今天所說的各色糕點,祭祀完了,就分給參與祭祀王公貴族吃,但是,這些人誰稀罕吃這些東西,都剩下了。太監們就用這些餑餑做醬,由於餑餑材料很好,做出來的醬十分好吃,進宮的官員們,都喜歡買了拿回家,太監們賣醬的生意也很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