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存啟示錄

貧富論(1/4)

    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奧古斯丁、莎士比亞、培根、愛迪生、林肯、蕭伯納、盧梭、黑格爾、馬克思、羅斯金、羅素、梭羅……古今中外,幾乎一切思想者都思考過貧與富的問題。以上所列是外國的。至於吾國,不但更多,而且最能概括他們立場和觀點的某些言論,千百年來,早已為國人所熟知,不提也罷。

    他們都是受命於人類的願望進行思想的。

    從前思想,乃因構成世界上的財富的東西種類欠豐,數量也不充足,必然產生分配和占有的矛盾;現在思想,乃因貧富問題,依然是世界上最敏感的問題——一盡管財富的種類空前豐富了,數量空前充足了……

    這世界上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外交的,以及改朝換代的大事件,一半左右與貧富問題相關。有時表麵看來無關,歸根結底還是有關的。那些大事件皆由背景因素醞釀,階級與階級、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貧富問題常是幕後鑼鼓,事件主題。貧富懸殊是造成動蕩不安的颶風,經濟現象是形成那颶風的氣候。從前那颶風往往掀起暴亂和革命,就像災難席卷之後發生瘟疫一樣自然而然,合乎規律。

    從前處於貧窮之境無望無助的一部分人類,需要比克服災難和瘟疫大得多的理性,才能克服揭竿而起的衝動。從前“調查”貧富懸殊的是仇恨,現在是經濟水平。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連宗教也無法保持其隻負責人類靈魂問題的立場,或成為可利用的旗幟,或成為被利用的旗幟。比如太平軍起義,比如十字軍“東征”。

    一個階層富到了它認為可以的程度,幾乎必然產生由其代表人物主宰一個國家長久命運的野心。——那野心是它的放心。一個國家富到了它認為可以的程度,幾乎必然產生由其元首主宰世界長久命運的野心。——那野心也是它的放心。符合著這樣的一種邏輯——能做的,則敢做。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世界史滿是如此這般的血腥的章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其實不是由勝敗來決定的,是由卷入大戰之諸國的經濟問題決定的。諸國嚴重的經濟虛症頻頻報警,結束大戰對諸國都是明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尤其是世界性的貧富問題引起的,這一點體現於德日兩國最為典型,英美當時的富強使它們既羨慕又自卑。對於德日兩國,在最短的時間裏最快地富強起來的“方式”隻有一種——在它們想來隻有一種,那是一種凶惡的“方式”。它們凶惡地選擇了。

    希特勒信誓旦旦地向德國保證,幾年內使每戶德國人家至少擁有一輛小汽車;東條英機則以中國東北廣袤肥沃的土地、無邊無際的森林以及豐富的地下資源誘惑日本父母,為了日本將自己的兒子送往軍隊……

    海灣戰爭是貧富之戰,占世界最大份額的石油蘊藏在科威特的領土之下,在伊拉克看來是不公平的……

    巴以戰爭說到底也是民族與民族的貧富之戰。對巴勒斯坦而言,沒有一個像樣的國都便沒有民族富強的出頭之日;對以色列,耶路撒冷既是精神財富,也是將不斷升值的有形財富……

    柏林牆的倒塌,韓朝的握手,不僅證明著統一的人類願望畢竟強烈於分裂的歧見,而且證明著希望富強的無可比擬的說服力……

    台灣不再言“反攻大陸”,乃因大陸日漸昌盛,“反攻”隻能被當成癡人說夢……

    克林頓在任時的支持率始終不減,乃因他是使美國經濟增長指數連年平穩上升的總統……

    歐盟之所以一直存在,並且活動頻頻,還發行了統一的歐元,乃因它們認為——在勝者通吃的世界經濟新態勢前,要在貧富這架國際天平上保持住第二等級國的往昔地位,隻有聯盟起來才能給自己的信心充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