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三百零九章 因留宮門下(1/2)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乃為悲哀。

    製茶方麵,多是由於風雅士人習慣飲茶並提倡以茶代酒,使得需求提高,種植區域才進展到東南沿海,而後興盛起來。

    但自此時之後,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全是用紙了。過去用簡牘書寫時是將一片片簡用皮條或繩紮起,連成一長串(冊),然後再卷成一大捆。

    用紙書寫時則將一張張紙用漿糊粘接起來,用木軸卷起成為書卷,這樣一卷紙本書就可容下幾大捆簡冊所容之字,輕便實用,從而引起書籍形式的演變。

    過去用簡冊寫成的一本書需兩個人抬起,現在可以輕鬆地放在衣袋中隨手展卷。

    紙的普遍使用,有力地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猛增和科學文化的傳播。反之,科學文化和圖書事業的發展又要求造出更多更好的紙。

    磚瓦的生產規模較大,產量質量都有所提高。磚瓦的大、形製均不同於前代,花紋瓦少見,大多數是素麵瓦。瓦當上的卷雲紋漸被蓮花紋所代替。

    吉祥文字仍舊流行,並出現印有紀年的瓦當。使用了琉璃瓦,施淺綠色的釉。

    磚除了有長方形素麵磚和繩紋磚外,還有供裝飾用的大雕塑磚兩種。其中一麵塑有神態凶猛、巨口虯須,怒目獠牙的獸麵,造型生動,氣魄宏偉。

    “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水也。”

    正是因為司馬澄鮮少出門拋頭露麵,洛京城裏關於他的傳言才會愈演愈烈,

    龜茲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裏入地,甚臭”。人們把這種石油視作靈丹妙藥,認為“服之發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

    異族圍攻酒泉,酒泉人以石油為燃料,焚燒突厥攻城器具,突厥人用水撲火,火不但不滅,反而愈燒愈旺,突厥軍大敗。這樣酒泉城才未被突厥軍占領。

    然氣井挖鑿成功後,如何采氣便於利用,書中記述臨邛然氣井“執盆蓋井上煮鹽”的采氣法。明最早的采氣裝置是“盆”,即煮鹽的鐵盆,反蓋在井上,使井底上升的然氣不致擴散和泄溢。

    然後“以竹木投以取火”。這就起到采氣和利用熱能的作用,從而成功地開發淺層然氣。此外,人們還掌握了竹筒采集儲存然氣的技術。

    然氣,不但被廣泛應用,還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素材。郭璞在其《鹽池賦》中寫道:“飴戎見軫於西鄰,火井擅奇乎巴濮”。

    然氣井僅限於巴蜀及陝西少數地區。後來,發現然氣苗的地區有所擴大。的人們不但發現了石油,而且也發現了然氣噴出地麵燃燒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範陽國轄境,在這裏發現然氣,並用於燒飯,這是很了不起的。不久,人們又在這一地區發現了然氣。

    水平提高,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能力也不斷加強,雖然這時還擺脫不了神秘主義的桎梏,認為石油、然氣為“異物”,但對它已有較深刻的了解,並大膽地將這些“異物”用於生產生活的許多領域。

    其中較重要的加工技術是表麵塗布,即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或澱粉糊刷在紙麵上,再予以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的白度和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麵緊密,吸墨性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