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步再一步(2/3)

    

    用黃紙著書的風習至南北朝時仍繼續流校用這種黃紙書寫有下列考慮:

    

    此紙能驅蟲防蛀,延長書的壽命,又有書香之氣。黃色不刺眼,可長時間閱讀而不傷目。如有筆誤,可用雌黃塗後再寫,便於校勘。所謂“信筆雌黃”即由此而來。

    

    黃色表示莊重,典雅,是五色中的正色。在敦煌石室寫經中有不少這類實物。除黃紙外,還生產其他各種色紙。

    

    漢末,蜀地絲織業已很發達,所產蜀錦以精麗著稱,享有盛名。左思《蜀都賦》讚美蜀錦“貝錦斐成,濯色江波”。

    

    紡織生產有所發展,官營紡織手工業規模迅速擴大,同時,官府三令五申要民間增產蠶絲,群臣關於在養蠶繅絲時“暫免他役”以及禁止蠶織時“以役事擾民”等建議,屢見不鮮。

    

    對養蠶的溫度、用桑、蠶座、上簇等技術都有嚴格要求,如蠶兒“逍遙偃仰,進止自如”的蠶座疏密標準,“在庭之東,東愛日景,西望餘陽”的簇室選擇條件等,都是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繅絲產品質量也很好,如諸暨、永安等地能生產高級的“禦絲”。絲織物的花紋繁多,如吳王趙夫人能織作龍鳳錦和五嶽列國地形錦。

    

    曹魏雖據有紡織業的中心襄邑、洛陽等地,但由於長年戰亂等原因,這些地區的產品“皆下惡”,無法與蜀吳相比擬。但魏國沒有官營紡織手工業,專門從事官練的織造

    

    自兩晉以降,北人南徙者甚多,由於他們習於羅紈綺縠等絲織服物,桑蠶業也隨之南移,並促進了南朝絲織業的發展。南朝各朝都置有少府,下設平準掌織染,

    

    大力生產各種絲織品。丹陽有鬥場錦署,無疑是官設紡織手工業。此種機織技工是劉裕滅姚秦後由“平關右遷其百工”而來。其後,錦署成為南朝官府手工業常設紡織機構,製作王室服物。

    

    南朝紡織手工業發展迅速,宋時“絲綿布帛之饒,衣複下”。當時使用三國時發展起來的一躡鼓動數綜的較先進的機織技術,

    

    織造水平和生產能力提高很快。宋武帝時“廣州嚐獻入筒細布一端八丈,帝惡其精麗勞人,即付有司彈太守,以布還之,並禁嶺南作此布”。梁時鑲嵌金箔的羅,已織得十分精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