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意識與記憶映射原理

第22章 人格品性與意識形態(2/4)

    就比如說一個在得了肝癌之前可能性格非常好,但得了肝癌之後就會變得性格暴躁,他和誰處不到一塊去。

    不僅身體發生大的病變後性格會發生大的變化,就算是喝點小酒後也會改變了身體的狀態,這樣也會讓人的性情發生很大的改變,我想這一點絕大部分的人都親身體驗和觀察過。

    同一個家庭出身的小孩,他們的人格品性上都有很多共性,這是因為在同樣的一個家庭文化下能構建相同的意識形態,但是他們長大後會進入不同的社會環境成長,這樣不同的社會環境又會構建新的不同意識形態。

    就好比同一個家庭的小孩,一個在早年就輟學進入了社會,而另一個小孩一直在讀書,而且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等他們到了一定年齡,他們的人格品性就會表現出很大的差別。

    這就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社會環境中接觸不同的人、事物、知識文化對他們的意識形態的構建產生著不同的影響,所以他們的人格品性也自然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

    再比如說一個人接觸了佛家的人和環境,他就會慢慢地開始喜歡學習和研究佛學知識,那麽佛家這種信仰的文化就會慢慢地構建他的意識形態。

    慢慢的,這樣的人在佛家文化下自然就會擁有佛家的信仰。

    而一個擁有佛家信仰的人一般是很難作惡的,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斷這樣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壞人,就算是壞也壞不到哪裏去,因為他的意識形態在佛家文化下不允許他作惡。

    如果他動了作惡的念頭,佛家信仰思想就會給他製造所謂因果報應下地獄的恐懼,這是他們無法承受的,他們自然在這種精神枷鎖下不敢作惡。

    而且佛家文化還倡導行善積德的利它精神,因為這樣來世可以能轉世到更好的世界,所以他們更會與人為善。

    在生活之中,如果你的朋友中有喜歡研究和認可佛學的人,那基本上可以判定這樣的朋友是一個值得相交往的人,因為他幾乎不可能會坑害你,反而他還會更多幫助你,就算你對他做錯了什麽事,他也會寬恕你。

    不僅僅是信仰佛家文化的人值得交往,一個信仰儒家文化的人也值得交往。

    因為信仰儒家思想的人非常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和口碑,他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希望在別人眼裏,自己是一個正直、善良、人品好、德行高尚。。。。。的人。

    那麽這樣的人也一般也很難作惡,因為他們心理上接受不了作惡後良心譴責和不被人認可的精神痛苦。

    這就是為什麽凡是儒士,你可以打他,可以殺他,但絕不可以羞辱他的道理。

    而在生活中,我們最要重點注意和防範的是那些骨子是道家思想的一類人。

    因為這一類人太明白了自己應該要什麽了。

    他們會利用各種方法、規律、資源來追求滿足於自己的需求、人生追求、以及各種人性的欲望。

    這種人大多數要麽在社會中混得風生水起,社會地位、名望、財富極高,要麽他就是一個窮凶極惡、專欺善者弱者的壞人或者小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