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

今之名片,古之“明騙”(1/2)

    中國人普遍用名片,是改革走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開始的時候,大家還看不太慣,嘲謔地稱之為“明騙”。的確,當時時髦的人們,名片所載的頭銜,多半名不副實,很有些忽悠人的意思在裏麵。名片是交往的工具,陌生人彼此相見,一上來就如《西廂記》裏張生見鶯鶯一般地自我介紹,姓甚名誰,年方幾何,是幹嗎的,自是不方便,尤其是那種弄一堆頭銜的人,要靠自家張嘴一個個羅列出來,臉皮再厚,也未免會有些不好意思。都列在名片裏麵,一目了然,即使有不實之處,也屬於“明騙”,這個時候,即便使用測謊器,也測不出心裏的波動。

    中國人最早用名片,是在清末,是跟外國人學的。到了民國,為了表明自己民族走向文明,國人不僅改戴洋禮帽(時稱文明帽)、執手杖(時稱文明棍),而且把自家原來用的大名刺,換成了小名片。隻是,這玩意兒一直沒有普及開,隻在沿海都市的小圈子裏流行。

    小名片是舶來品,但大名刺可是地道的國貨。說起來,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早用類似名片這種東西作為人際交往的介質。名刺大概春秋戰國就開始使用了。最早的時候,用的是木片,登門拜謁,要給對方一個關於自己的介紹,寫在木片上,叫作謁帖。後來謁變成了刺,意思類似,因此謁帖變成了名刺。紙張發明之後,木片換成紙片。名刺到了明清之際,形質變得非常宏大。首先規模大,一個名刺要大到長五尺、寬五寸,比今天一張報紙還大。其次名字大,在一張大紙上,寫上鬥方大字。遞名刺之前,得著仆人用封袋裝著,拿著跟著走。據說,非這樣不足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其實呢,看著自家的名字寫得大大的,感覺也相當地良好。有意思的是,晚清外國傳教士進來,不僅追求教階與中國官階的對等,而且在跟中國官府打交道的時候,也用大名刺,因此,那時在中國的洋主教,都有個中國名字,為的就是方便往名刺上書寫名諱。

    傳統到現代的轉換,往往意味著效率。這一點,大名刺換小名片很是典型。從前的大名刺,得專門有個仆人拿著,如果是自己拿,紳士的體統就沒法講了,即使雇人拿,一個人也拿不了幾個,雇頭毛驢馱,沒準會被人誤會成趕腳的。因此,對外交際,一次見不了幾個人。小名片則不同,裝在精巧的名片夾裏,社交場合,見到不認識而且需要自我介紹的人,“啪”地一聲打開名片夾,宛如打開高檔的香煙盒,風度翩翩地取出一張名片,說聲“久仰,多聯係”,躬身遞給對方。轉過身去,再對付下一個,同樣的身段,同樣的動作,可以重複N次。如果是大型酒會,需要量比較大,夾子裏的名片不夠用,包裏肯定還有,子子孫孫無窮盡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