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

雞同鴨講的巴別塔困境(1/2)

    r />

    �當今之世,想做隱士大約有難度。滿世界沒有安靜的地兒,全球聒噪,陶淵明如果活在今天,不讓家人趕著回到彭澤縣,也得讓旅遊者給轟出南山。人與人之間交往頻度奇高,開不完的會,吃不完的飯,聊不完的天,沒完沒了的應酬,好像人們總有話要跟誰說。不聽,人家就公關。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卻又很隔膜,說了很多,大抵雞同鴨講,講了什麽,一筆糊塗賬。

    雞同鴨講局麵的形成,過去都是說西方所謂的巴別塔困境——別有用心的上帝為了阻止別有用心的人類建造通天塔,讓人們語言不通,各說各話,無法協調。今天,英語具有霸權地位,而對全球化具有高度認同的中國人,全民都在學英語,雞學會了鴨的語言,鴨講了什麽,就不再是笑話。其實,更多的時候,雞同鴨講,往往發生在操同種語言的人們之間,兩個或者更多的人,說的一樣的話,麵對麵,也一樣會彼此拎不清。

    拎不清的原因,在初級階段是心不在焉。一般來說,地位高的人喜歡這種感覺,時髦所謂的“酷”,多少要點兒心不在焉在裏麵。大家都知道,跟領導講話很難,說多了不行,說少了也不行,無論你如何努力把你要說的說出來,人家都可能什麽也沒聽明白——當然,罪過肯定在你,表達不清,不簡明扼要。跟領導說話,現在已經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管理學和公關課上都在研究,盡管如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領導的心不在焉或者漫不經心還是走在前麵。

    領導的心不在焉,其實是有原因的。地位越高,想的事越多,凡事多半有自己的主見。聽人講話,自己的主見不知不覺就會溜達來當家做主。如果對方講的跟主見不一樣,主人客人打起來,領導的聽覺就會犯糊塗。因此,過去現在,做官的訣竅之一,就是揣摩上意,隻要把上司肚子裏的意思事先揣摩出來,話一出口,上司肯定聽得進,想不高興都難。但是,這門揣摩上意的學問,實在過於艱深,一般人學不來,結果,領導就隻好總是心不在焉下去,直到主見變了味。

    主見過於固執,往往就變成了成見,即使在領導肚子裏,也不例外。在跟不同的人群對話時,如果彼此懷有成見,拎不清就往往變成雞同鴨講。

    成見首先來源於文化立場,或者說對文化的不同理解。雖說文化是個筐,弄不明白的東西,都可以往裏裝,但該裝的,還得裝。況且,我們這回用的,是個比較小的筐,文化立場。過去學宗教,感覺課堂上講的宗教學和宗教史,雖然有關宗教的名詞概念跟神學家們的說法並無不同,但在解釋體係上,卻大相徑庭。用某些僧侶的話來說就是,外麵的人,是從外麵來看,和裏麵的人看,必定有不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