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

少年得誌與老年得誌(2/2)

    做了職業詩人兼名士的袁枚,詩做得好,不成問題,當時連高麗、琉球都高價求之。除了詩之外,他還有兩件事特別有名,一件是美食,袁枚著有《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當時的美食佳肴的做法。當時的隨園,種菜、養雞、養鴨,還養豬和兔子,養法與眾不同,加上園中的他自己就是廚子中的高手,率領眾多高廚,做出來的菜肴,自是別具一格。當時的隨園,經常高朋滿座,有次開筵,客人居然達五百人。各處達官貴人、詩人名流,隻要路經金陵,沒有不去隨園的。第二件是做人風趣,善解人意。到隨園的人,除了可以飽口福,還可以飽耳福,隨園老人(袁枚)的詼諧風趣,無人可及。《清史稿》說他,“詼諧蕩,人人意滿,後生少年一言之美,稱之不容口”。一個朋友死了,他把朋友欠他的五千金債券,一把火燒了,而且還拿出錢來幫助朋友的後人。

    善於美食美言的袁枚,也會掙錢,否則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銀子哪裏來。袁枚的官運不佳,但文名遠揚,四方貴人和富人,求他給死去的爹娘寫墓誌銘的,不知凡幾。求人例有高報酬,看在錢的份兒上,袁枚有求必應,來者不拒,你要什麽,我寫什麽,反正最後胡亂寫的,他都不收進自己的集子,隻當是掙錢的買賣。

    第二樁掙錢的買賣,是收弟子。中國是詩之國,雖說清朝詩有點兒衰,但喜歡作詩的人還是很多,加之袁枚不僅能詩,而且善繪,一手文人畫,也很出名。因此,四方慕名而來拜在門下者,相望於道。袁枚不僅收男弟子,還收了十三個女弟子,既教詩,也教畫。這種事,在那個時代,很為人所詬病,男女授受不親,但袁枚是名士,有大才而棄官不做的名士。這種人,曆朝曆代都會有所優容,因此,罵歸罵,皇帝卻沒有問罪。

    袁枚是乾隆四年的進士,一生都生活在乾隆這個“聖主”的影子裏。按說,這樣一個既能作詩又為能吏的少年才俊,理應得到賞識才是,可是,恰是皇帝本人不喜歡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加能吏。清朝的慣例,全國進士出身的官員,皇帝都要親自考察,更何況是做過翰林的。袁枚太聰明,太有才情,也太能幹,稍微有點兒愛才之心的上司,都不能不喜歡他。但是,乾隆是“英主”,是自恃詩才和學問比所有臣子都強的十全老人,他不可能容忍一個才情和天分都比他高的全才,這樣的全才,即便冒出來了,也不能讓他升上來。相對來說,皇帝寧可用庸才,因為庸才方可以顯示出皇帝的高明,如果有才,也得含蓄一點兒,在皇帝麵前裝點兒傻,才可以過得去。少年得誌的袁枚,自然不可能像六十歲才發跡的沈德潛那樣深藏不露,揚己露才,在所難免,因此,仕途失意是必然的,皇帝沒有找個茬子把他殺掉,已經算是很有雅量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