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典故(新編十萬個為什麽:1)

第六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學體裁(2/5)

    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論語》,後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戰國中期,語錄體仍舊通行,但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隻是後學的追錄,而是一個學派師徒們的集體著作,所記的也不限於單人的語錄,而普遍采用對話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莊子》等。這些文章的主要特點是詞藻豐富,說理暢達,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第三期是戰國後期,這時已經完全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它們已經不是一個學派的集體著述,而是學者個人的論文集;不是以駁論為主,而是以正麵論說為主。這是百家爭鳴不斷深入的結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鞭辟入裏。這些散文都對我國漢魏以來的哲理散文,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曆史散文

    曆史散文,是先秦文學的一種形式,指先秦時期記述曆史人物的思想活動、曆史事件為主的散文著作。它的產生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諸子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曆史散文則以記述曆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曆史散文是《尚書》。曆史散文有三種體裁,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國別”指的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曆史事件,代表作品有《國語》和《戰國策》,“編年” 指的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曆史事件,代表作品有《春秋》與《左傳》,“紀傳”是司馬遷開創的一種體裁形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來綜合反映曆史事件。主要代表作品有《史記》、《漢書》《後漢書》等。

    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麵。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例如《〈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銘

    銘,本是古代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讚頌、警戒性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這種文體短小精悍卻構思精巧,內容樸素而義理深邃,形式活潑且易誦易記,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對生活的哲理性認識,對我們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很值得我們反複閱讀、玩味。我們所熟知的《陋室銘》就是這種文體的代表作品。

    詔令

    詔令,是以皇帝名義發布的公文的統稱。民間則一般稱為“聖旨”。大體上可分兩大類:一是發布重大製度、典禮、封賞的文書;二是日常政務活動的文書。概括起來有製、詔、誥、敕、旨、冊、諭、令、檄等。

    製,是皇帝頒布的重大製度;詔書,是政務文告;誥,起初是指表示告誡的文字,後來用來封贈;敕,是用以封贈較低級官的一種文書,明清官吏受封贈的文書統稱為誥敕;旨,宋以後專稱皇帝的意見、命令為旨,一般稱“聖旨”;冊,是帝王封爵的策令,凡立皇後、立太子、封王尊賢都用冊書;諭,是皇帝施於臣下的文書,亦稱諭旨、上諭;令,是皇帝的命令;檄,古代帝王作征召、曉諭、申討之類的緊急文書,多插上羽毛,稱為“羽檄”(俗稱“雞毛信”),後來泛稱緊急的文書為“檄”。

    碑誌

    碑誌,指鐫刻於石碑上的書法、文辭。為安葬設立的稱“墓碑”,也稱“墓表”、“墓碣”;列於墓道前者稱“神道碑”,入墓穴者稱“墓誌”,或稱“墓誌銘”、“壙銘”。

    碑誌的內容包括碑銘和墓誌銘兩部分。碑銘的範圍很廣,有封禪和紀功的刻文,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等。有寺觀、橋梁等建築物的刻文,如韓愈《南海神廟碑》等。墓碑文則是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文章最後有韻文,稱作銘。墓誌銘是墓碑文的一種。前有誌,後有銘,但後世也有變化。它一般是由兩塊方石組成,一底一蓋,底刻誌銘,蓋刻標題(某朝、某官、某人墓誌),安葬時埋在墓壙裏。

    古體詩

    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是和近體詩相對而稱的詩體,產生較早。古體詩每篇的句子數可多可少,每句的字數也沒有嚴格的限製。可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各種體裁,後世多使用五言和七言。這種詩對平仄、壓韻和對仗也都沒有一定的要求。

    “古體詩”這一說法最早出現於唐代,唐人把產生於唐以前的,較少格律限製的詩稱為古體詩,後人襲用了唐人的這種說法,把唐代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們的體式而寫的詩歌,都稱為古體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