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通曆史典故

第四章 故事篇(1/5)

    風雲變幻:先秦

    娥皇女英

    娥皇、女英是堯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年長的叫做娥皇,年幼的叫做女英。堯帝晚年,想物色一個滿意的繼承人。他看到舜是個德才超群的大賢人,於是,就把帝位傳給了舜,並讓姐妹同嫁帝舜為妻。舜的後母和同父異母的兄弟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終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脫險。舜繼堯位,娥皇、女英為妃,後舜至南方巡視,死於蒼梧。後來,她倆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這裏的竹子染得淚跡斑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後來,二妃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麗動人的形象,曆來成為詩人、畫家的創作題材。我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君》《九歌?夫人》,就是最早歌頌二妃的不朽詩篇。

    望帝啼鵑

    相傳在遠古時代,忽然有一個叫杜宇的青年男子從天而降,成了蜀地的國王,號望帝。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這場洪水和當年堯時候的洪水幾乎不相上下。後來,望帝發現鱉靈是個人才,並加以重用。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擔任治理洪水的任務。在治水上,鱉靈顯示出過人的才幹。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從蜀國流到長江。這樣,水患得到解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鱉靈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杜宇十分感謝,便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受了禪讓,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望帝死後,靈魂化成杜鵑。他生前愛護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穀雨、立夏、小滿,就飛到田間一聲聲地鳴叫。人們聽見這種聲音,都說:這是我們的望帝杜宇啊!於是相互提醒:是時候了,快播種吧。或者說:是時候了,快插秧吧。人們因此又把杜鵑叫做知更鳥、催工鳥。

    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在今遼寧盧龍東南。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願作國君而逃避。

    後來二人聞聽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是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野果為生,不久餓死。臨死前,他們仍然感歎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伯夷、叔齊的行為雖然有違曆史潮流,但是他們寧死不食周粟的氣節為世人所敬仰。

    桐葉封弟

    三千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諸侯,捍衛王室。然而,宏圖大略的周武王完成統一大業後,諸多政治理想還沒來得及付諸實施,就遺憾地離開了人世。年幼的成王登基,由周公旦輔助。周公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為周王朝製定了一整套典章製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隨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了弟弟叔虞,隨口道:“我把這作為信物,將唐地封賜給你!”叔虞接過樹葉後,心裏非常高興,隨後把這件事告訴給周公,周公認為天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於是前去詢問周成王,周成王說他隻不過是跟弟弟開玩笑罷了,周公聽後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出口成憲,而且史書記載,樂師歌頌,世人稱道。哪能隨便說說。”成王聽周公言之有理,隻好把叔虞封於唐,後來,叔虞的兒子把都遷到晉水的岸邊,改唐為晉。後人用這一典故表示分封之意。

    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意思是: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這個典故出自《左傳》。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稱“莊公”,小兒子稱“共叔段”。可是他們的母親薑氏卻比較偏愛小兒子。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即位。可是共叔段在母親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就對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這句話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

    果然如此,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部和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同時,他還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薑氏裏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一鳴驚人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無奈楚莊王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於鍾鼓之間。伍參請莊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數月之後,莊王依然照舊,享樂更甚。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蘇從說:“我知道,隻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於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讓伍參、蘇從擔任要職。這就是“一鳴驚人”的來曆。

    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隻要他能好好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問  鼎

    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在郊外舉行了一次大檢閱。周天子得知這件事情後,大為震驚,於是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裏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麽樣。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於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後,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後,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辟河道,灌溉了上百萬畝莊稼,國庫積累了很多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楚莊王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後來人們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管鮑之交

    管仲青年時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說:“不能這麽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在日常的交往中,鮑叔認識到管仲是有賢才的人。

    後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再後來,齊國的國王去世後,公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不久之後,公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發生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就是齊桓公。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麵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麽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得很好。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路旁景物變化很大。大軍在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找不到歸路。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麽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麵領路,帶引大軍出山穀。”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麵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最終走出山穀。

    老馬識途現用來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的作用。

    沉  魚

    人們用“閉月羞花沉魚盡雁”來形容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不管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麽,她們身上都負擔了太多的政治文化意義,是她們所不能承受的。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麵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遊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範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係在箭上射入範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麽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餘地呢?”文種、範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範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範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範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麵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隻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範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範蠡的這番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範蠡的勸告,隻得引劍自盡。

    董狐直筆

    董狐是春秋晉國太史,也稱史狐。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晉靈公夷皋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趙盾,未遂,又於宴會上伏甲兵襲殺,還是失敗了。趙盾被逼無奈,隻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於是返回晉都,繼續執政。

    董狐以“趙盾弑其君”記載此事,並宣示於朝臣,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他作為執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弑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

    當時記事的“書法”依禮製定,禮的核心在於維護君臣大義,趙盾不討伐弑君亂臣,失了君臣大義,因此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對此,孔子大加讚揚,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世據以稱之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隨著時代的發展,直筆的含義逐漸擺脫了當時社會的局限,從司馬遷開始,賦予了它“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

    田忌賽馬

    田忌賽馬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的事例。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麵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麽,莫非你還不服氣?”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的賭錢。齊威王一看,心裏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樣。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晏子使吳

    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麽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假裝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複,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直接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至極,竟然走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麻煩問一下,在哪裏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隻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吳王本來是想利用這個辦法來難為晏嬰的,結果卻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是他並沒有死心,還想繼續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麽辦?”晏嬰不假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後自己;先施惠,後責罰;強不欺弱,貴不淩賤,富不傲貧。不以威力欺壓別國國君,不以勢眾兼並他國,這是保持國威的正當辦法。否則,就很危險了。”

    自以為是的吳王聽完晏嬰的一番慷慨陳詞,再也想不出什麽難題為難晏嬰了。晏嬰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動聲色地又一次取得了出使的勝利。

    折衝樽俎

    “折衝樽俎”這個典故還是來自晏嬰的事跡,意思是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製敵取勝。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裏之外。”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侍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被晏嬰識破了。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

    安步當車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很有才華的人叫顏斶(chù)。一次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斶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斶,過來吧!”顏斶聽到後,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斶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怎麽行呢?”顏斶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麵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惱怒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顏斶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這樣兩道命令:‘誰敢在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