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通曆史典故

第二章 史實篇(1/5)

    縱覽戰爭風雲

    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指的是距今約46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這是遠古時代一次很大規模的戰爭。相傳神農氏為帝王時,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奪,殘害百姓,其中蚩尤最為暴虐,神農氏、黃帝無力征討。阪泉之戰後,黃帝勢力大增,蚩尤仍繼續作亂,不肯聽命。黃帝征集各部落、聯盟兵眾,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相傳黃帝命應龍作水陣阻擋蚩尤,但被效忠於蚩尤的風伯雨師所破。黃帝又請旱神女魃作法,天氣驟然放晴,旱熱難當,使久習於東南方陰雨氣候的蚩尤無法忍受,敗陣南逃,於冀州之野被擒殺。

    “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我國曆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牧野之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薑子牙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略決戰,這便是牧野之戰。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曆經初興、中衰、複振、全盛、漸弱等階段後,到了商紂王時期,已步入了全麵危機的深淵。在紂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周文王死後,武王做滅商準備,曾率師東觀兵於孟津,諸侯不約而至孟津相會助周王八百。武王以時機尚未成熟,率師還周。兩年後,紂王殘暴更甚,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渡孟津伐紂,諸侯會集,其他方國也出兵助周。商紂發兵十七萬拒敵。兩軍會戰於牧野,商軍倒戈。紂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滅亡。

    國人暴動

    在西周,平民階級被稱為“國人”或“庶人”。西周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平民越來越受到他們的壓迫。周厲王是西周的第十位君王。他貪財好利,暴虐無道,壓製民言,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當年的大臣召公曾提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忠告,但是周厲王並不在意。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製政策,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國人在都城鎬京發動武裝暴動。平民和奴隸攻入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跑,後死在外地。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國人暴動直接導致了周王室的日趨衰微。

    齊魯長勺之戰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公元前684年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製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誌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這次戰爭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製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

    葵丘會盟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又擁立太子鄭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宋、魯、鄭、許等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於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為營救遭楚攻打的宋國,出兵討伐楚的盟國曹、衛。由於晉取得了齊、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將子玉執意與晉決戰,於是北進抵晉兵。晉文公遵守當年對楚王的承諾,退避三舍,到達城濮(在今山東)與楚對峙。晉軍利用楚軍的輕敵,殲滅楚軍兩翼,子玉率中軍逃走,晉軍大勝。城濮之戰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晉文公會諸侯於踐土,周襄王正式冊封晉文公為侯伯。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製人的方針,從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晉楚邲之戰

    邲之戰是春秋中期,晉、楚兩國為爭奪鄭國,以求中原霸權,在邲(今河南榮陽東北)地展開的又一次主力決戰。公元前597年春,楚莊王率師圍鄭(今河南新鄭),攻下鄭都。6月,晉中軍元帥荀林父率軍救鄭,但軍帥間對和戰久議不決。主戰的先穀不聽指揮,率其部屬渡過黃河,駐紮在邲。先穀的主張得到中軍大夫和下軍大夫的支持。魏錡趙旃因私人目的擅自向楚軍請戰。上軍主帥提出備戰的建議,卻未被采納。楚莊王接受請戰,領軍迎戰晉軍。他先發製人,迅速接近晉軍,展開進攻。晉軍遭到突然襲擊,不知所措,荀林父命令士兵渡河逃歸。隻有上軍有所準備,未被打敗,中軍和下軍則潰不成軍。至黃昏,楚軍進駐邲地而獲得大勝。經此一戰,晉國喪失長達數十年的霸主地位,楚國奪得中原霸權。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戰國之際,晉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貴族之間、各新興地主階級之間互相鬥爭。公元前453年,晉被趙、韓、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麵,晉君成為附庸。奴隸製的晉國也轉化為封建製的趙、韓、魏三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立的標誌。

    馬陵之戰

    戰國中期,位於中原地區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齊威王派田忌、孫臏率軍救韓。魏惠王派將軍龐涓、太子申以十萬大軍迎戰。孫臏利用魏軍的驕傲輕敵,采用了退軍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逐日減少營地軍灶數目,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魏軍中計,隻以精銳部隊輕裝兼程追趕,於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進入齊軍包圍圈。“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潰,太子申被擒,龐涓自殺。此戰齊殲魏軍十萬,魏國從此國力大減,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趙為了爭奪韓的上黨郡,發生了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之戰。趙將廉頗采用堅壁清野、以逸代勞消耗秦軍的戰術,雙方僵持了三年。後來秦國利用反間計,使趙王任用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將。公元前260年,趙括改守為攻,全線出擊。秦將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麵佯敗引誘趙軍深入;一方麵切斷趙軍退路,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趙括戰死,四十餘萬降軍被全部活埋。長平之戰使趙國國力大衰。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這場戰爭,由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趙國遭受毀滅性打擊,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的進程。

    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淮河流域的900名貧苦農民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密雲),陳勝、吳廣為屯長。途中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根據秦朝法律,過期要斬首,於是陳勝、吳廣組織群眾,揭竿而起。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為了擴大影響,他們夜晚在駐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wàng)”的呼聲,被民間傳為神話。起義軍占領大澤鄉,攻下蘄縣,很快攻占了五六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攻占陳縣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為王。但是由於缺乏經驗,起義軍在幾次戰鬥中都損失慘重。一部分起義軍後來與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會合,繼續同秦軍戰鬥。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顯示了封建社會農民階級的偉大力量。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秦將章邯擊敗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認為楚地的實力不足為懼,就轉而攻擊趙地。秦軍攻占趙都邯鄲後,把趙王圍困在巨鹿城。趙王歇遣使求救於楚軍。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率五萬楚軍北上救趙。宋義駐兵四十六日不進,企圖坐觀秦趙相鬥,收漁翁之利。項羽一再建議立即渡漳河救趙,內外夾擊,以破秦,但未被采納。項羽一怒之下,殺死宋義。楚王隨即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率兵北進。12月,項羽先派人截斷秦軍的糧道,然後再親自領軍渡過黃河。過河後,下令燒毀軍營,破釜沉舟,每人隻帶三日糧,以示誓死決戰的決心。項羽身先士卒,率楚軍連續進攻,九戰九捷。楚軍大破秦軍,解巨鹿之圍。諸侯共尊項羽為上將軍。

    巨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扭轉了整個農民戰爭的戰局,對於推翻秦王朝反動腐朽的統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楚漢相爭

    楚漢相爭是指從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之間,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做皇帝而展開的將近四年的戰爭。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滅秦後在關中稱王。12月,項羽揮軍破函穀關,想消滅劉邦軍。劉邦自知不敵,親赴鴻門謝罪。不久,項羽入鹹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並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分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並故意封秦降將領關中地,以扼製劉邦。劉邦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公元前205年4月年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表示再也無意出兵,以麻痹項羽。於是項羽率軍東歸。5月,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自立為齊王。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擊敗秦朝降將,並用計欺騙項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就心滿意足,不會東進。項羽放心東去,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10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名為義帝發喪,暗中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經過彭城、成皋之戰後,項羽屯兵於今河南滎陽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回,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9月,項羽引兵東歸。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同年10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逼項羽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宣告結束。

    白登之圍

    匈奴人是犬戎人的後代。自從西周穆王開始向西北方拓展領土以來,匈奴人就一直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外來威脅。秦亡以後,匈奴又卷土重來,不斷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頓(mòdú)自稱單於(chán yú),把秦將蒙恬攻占的燕國一帶的土地全部奪回,接著又進攻韓王信(原韓國貴族,和韓信是兩個人),迫使韓王信投降。公元前200年,劉邦親自率兵北伐,失利後被三十萬騎兵包圍於白登(今山西大同)。被圍困七日後,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閼氏(王後)才得以脫險。

    這次戰爭讓劉邦看到匈奴的實力。既然戰爭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就接受臣下的建議,把公主嫁給單於,用和親的手段與之講和,以此,為漢初爭取了相對長久的和平。

    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膠西王昂。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製皇權的矛盾。漢初,劉邦一麵鏟除異姓諸侯王,一麵分封同姓的子弟為王。後來受封的諸侯王割據勢力迅速擴張,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呂氏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恒登基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漢景帝劉啟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則是七國之亂的導火線。七國諸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兵反叛,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率軍平叛。此後,漢政府加強了對王國的控製。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

    西漢末年,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多數淪為流民或奴婢。王莽改製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公元18年,山東琅琊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東北)集合饑民百餘人起義,占據泰山,附近農民紛紛響應。不久起義隊伍猛增至數萬人。他們以泰山為中心,轉戰山東,到處捕殺官軍,沒收地主財物,嚴懲惡霸地主。這支起義軍屢敗王莽的軍隊。為了和王莽軍隊區別開來,他們把眉毛塗上紅色,因此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軍紀律良好,受到農民的擁戴,聲勢越來越大。在赤眉軍起義的同時,全國農民起義軍還有二十多支。其中力量最強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與王莽太師同名)、王鳳領導的隊伍。他們以綠林山為基地,因此被稱作“綠林軍”。公元23年5月,綠林軍已發展到十萬人。經過昆陽之戰後,他們攻入長安,推翻了王莽政權。後綠林軍腐化,赤眉軍被劉秀所滅,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黃巾大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而得名。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橫征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並土地,農民大量破產逃亡。公元184年(甲子年),太平教首領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十餘年間,集數十萬人遍布八州。各地都舉行起義,他們焚燒官府,捕殺官吏。起義軍雖然勇猛,但缺乏經驗,在東漢政府和豪強地主的聯合鎮壓下,黃巾起義最終失敗。失敗後的黃巾軍仍繼續戰鬥。

    黃巾軍共經曆了七個月的英勇鬥爭,沉重打擊了豪族大地主階級,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

    官渡之戰

    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麵,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公元197年春,袁術(袁紹之弟)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討伐袁術。經過幾次戰役,曹操控製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分地區。公元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從而與曹操形成沿黃河下遊南北對峙的局麵。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公元199年,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公元200年,雙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決戰。袁紹擁兵十多萬人,曹操兵少。曹操乘袁軍輕敵,內部不和,親自率領精兵五千偷襲袁軍後方,焚毀其全部糧草。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退。曹操乘勝追擊,殲滅袁軍主力七萬多人。袁紹從此一蹶不振。經此一戰,曹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大部之後,企圖一舉統一南方。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占領荊州,改編荊州水軍,擁兵二十多萬,乘勝順流東下,進到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曹軍由於發生疫病,退駐江北。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孫劉五萬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疫病流行,不習水戰和曹操驕傲輕敵等弱點,用火攻先擊敗了曹操水軍,繼之大破曹軍。曹操率領殘兵逃回北方。赤壁之戰後,曹、孫、劉三大集團鼎立的局麵開始形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