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女經理的職場回憶錄

第75章 職場天花板(1/2)

    “Kiki,我辭職了。”2010年底的時候,那位一直被公認為我們業務線本地負責人的開發經理告訴我。

    “什麽?你幹的那麽好,為什麽要走呀?”我震驚極了。

    “幾年了,升不上去了。雖然加了點工資,但我的小組沒有進幾個新人,負責的產品很穩定了,沒什麽新功能,很難發展起來了。”

    “你老板什麽意思呢?你為我們業務線在深圳出了那麽多力!而且你走了,誰來頂替你呀!外麵很難招你這樣的人才!”他的能力和貢獻大家都有目共睹,我們都很信服他的。

    “我老板也就比我高一級,他也很多年了,上麵的老板也一樣呢。這個產品就這樣了,太老了,人也很固定。我們老板?”他苦笑了下,繼續說道:“我隻是提了一下,還沒走流程,就已經找好人接手了。有機會誰都想抓住機會往上走的。”

    他離職後,我消沉了一陣子。因為我的情況和他差不多,進公司快三年,就帶兩位同事。老板雖然在待遇上對我還不錯,但是升職這事從來就沒一點兒消息。

    後來,換了新老板,對我非常好,又是加薪,又是去印度,又是招人。那時加上手工測試組,本地QA團隊超過了二十人。我因此有了一間獨立的辦公室,讓我一度有種輕飄飄的感覺。

    然而隨著部門的擴張,那年進來了超過五位經理,而且有幾位一進來職級就是高級經理。而且他們組後麵還在不斷擴大,他們因此也在不斷升職,最後到了總監級別。而我們這些來到比他們早的經理,基本都是在第五年才升了一級,後麵更是沒動靜了。

    大家私下裏也會討論,總結發現,他們和我們的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的老板都是美國人,而且是級別較高的高級總監。而我們的老板都是印度人,上級老板也就比我們高一級。

    後來大家慢慢地發現:我們業務線中的美國人大多是高級別的管理者,很少有做具體工作的工程師。有些組即便在美國有不少工程師,但是也是總監以上的人直接管理著,奉行扁平化管理。而印度,則像他們的種族製度一樣,管理層級多,一層層的。

    經過兩三年的合作,美國管理者對深圳同事們的工作效率是高度認可的,他們是非常樂意扶持深圳部門的發展的。而大部分的印度管理者除了完成上級的壓力,象征性地在深圳招聘了一些人,分出去部分工作,就作罷了。

    越來越多的人明白過來了,加上公司福利待遇不高,在深圳隻能算是中等偏上點。那時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在高速發展,本地大戶們也財大氣粗的,所以不少有養家壓力的同事們紛紛開始尋找下家。因為公司的名聲,他們在外界也很受歡迎,基本都成功跳去了想去的公司。他們離開後,獵頭更是直接按照泄露的電話一個個打電話挖人。因此那幾年走了不少人。

    有天我也收到一位前同事的電話,說他去了XX(本地非常有名的IT公司),部門要開個新產品線,要招個人管理QA部門。問我有沒有興趣去試試,可以的話他馬上推薦。

    這家公司非常有名,我在上家找工作時就投過。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學曆的問題,沒有收到麵試邀請。我把我之前投過簡曆但沒下文的情況告訴他,他說沒人推薦很難的,HR成天收到上千上萬的簡曆,隻能用簡單粗暴的辦法做初步篩選的。

    雖然那時我並沒想著走,但是抱著想看看他們的麵試有多難的想法,就答應去試試。經過筆試和三輪的麵試,居然非常輕鬆地就通過了。

    然而我告訴老公時,他不希望我去。那時他剛好在創業,孩子又在讀書,需要接送,聽說那家公司要加班,而且壓力大,他希望我還是呆在現在的公司。

    老公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於是我猶豫了。我們公司雖然工資不咋的,但是不用加班,假期多,工作時間自由。在老板的同意下,孩子上學的幾年都是我提前離開公司去接孩子放學,回到家裏在繼續幹活。同事們也一樣,家裏有事就申請在家上班。而且其他福利很好,商業保險不單單保障員工,還保障孩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