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課

第11章 淨化心靈,讓幸福最大化(1/5)

    《伊索寓言》reference_book_ids":[7257408037470604300,6857717464541694989,6988533058454473736,7172013603778726925,7267091336992394303]}],"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220723706077645824,6867361770747464712,7267090248478231593,7155417000821394462,7225560267168418874]}]},"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第1周幸福的“心計”

    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

    課堂導讀: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有一種神秘的殺人方法,名叫“骨指術”。他們用骨頭和頭發製成一種工具,名叫殺人骨。殺人者並不需要與受害人有身體接觸,隻要被殺人骨指過,再尖聲念出一串咒語,受害人便猶如長矛刺心,必定在劫難逃。據土著人說,殺人骨可用人骨、袋鼠骨、木棒甚至石塊製成。要想使它生效,必須舉行複雜的儀式,才能賦予它強大的超自然力量,婦女和非本族人絕不能知道儀式的奧秘。殺人的過程也十分特別:殺人者穿著用白羽毛和人發製成的鞋子,跪在離被殺者較近的地方,將殺人骨像槍一樣握在手裏,對準犯人,再念出一串咒語,便算完成任務。

    課堂精講:

    為什麽一根骨頭就能置人於死地呢?心理專家研究認為,這是心理暗示的強大作用。所謂心理暗示,指的就是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一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製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及提升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而消極的暗示則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多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助長快樂的情緒,從而更有利於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課後總結:

    我們常常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隻有我們自己。不幸的生活不在於別人的罪惡,而在於我們的心情變得惡劣。讓生活充滿幸福的金鑰匙,其實就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多給自己一些自信的微笑和一些快樂的暗示,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你的身邊從未走遠。積極的心理暗示是獲取幸福的良藥,隻要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意識地對生活進行有建設性的心理暗示,就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課堂導讀:

    古時候,有戶人家有兩個兒子。當兩兄弟都成年以後,父親把他們叫到麵前說:“在群山深處有絕世美玉,你們都成年了,應該做探險家,去尋求那絕世之寶,找不到就不要回來。”

    兩兄弟次日就離開家,去了山中。

    大哥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發現有殘缺的玉或是成色一般甚至是奇異的石頭時,他都統統裝進行囊。幾年後,到了他和弟弟約定的回家的時間,此時他的行囊已經滿滿的了,盡管沒有父親所說的絕世美玉,但擁有眾多造型各異、成色不等的玉石。

    弟弟卻兩手空空,一無所得。他說:“我不回去。父親說過,找不到絕世珍寶就不能回家,我要繼續去更遠更險的山中探尋,我一定要找到絕世美玉。”

    於是,哥哥帶著他找到的東西回到了家中。

    短短幾年,哥哥的玉石館已經享譽八方。他找到的玉石中,有一塊經過加工成為不可多得的美玉,被皇帝用作傳國玉璽,哥哥因此也成了傾城之富,而弟弟則始終在尋找所謂完美的玉石,依然一無所獲。

    課堂精講:

    追求完美,是人類自身在漸漸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是一種天性。但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如果為了心中的一個夢想而偏執地追求,全然不顧夢想是否現實、是否可行,那麽會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

    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不苛求完美,對自己寬容一些,給自己的心留一條退路,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之錯而埋怨自己,不要因為不完美而怨恨自己,不要因為不完美而覺得不幸福。看看那些活得幸福快樂的人,他們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完美往往會成為人生的負擔,那些懂得愛自己、寬容別人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才會獲得幸福。

    課後總結:

    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是過分追求完美,而又達不到完美,就會產生浮躁心理。過分追求完美不但得不到完美,反而可能離完美越來越遠。

    莫讓內心失去對幸福的敏感

    課堂導讀:

    一個饑腸轆轆的人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給了他一個麵包,他邊吃邊慨歎:“這真是世界上最香甜的麵包!”吃完,智者給了他第二個麵包,他開心地繼續吃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滿足感。吃完,智者又給了他第三個麵包,他接過麵包,以一副飽脹的樣子吃了下去。智者又給了他第四個麵包,這一次,他滿臉痛苦,最初的快樂蕩然無存。

    課堂精講:

    為何饑餓者得到的麵包總數不斷增加,而幸福感與快樂卻隨之減少呢?這裏要說的就是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

    幸福遞減定律,指人們從獲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會隨著所獲得的物品的增多而減少。拿導讀中的饑餓者來說,一開始他非常饑餓,第一個麵包送到嘴裏,便感到無比香甜,無比幸福;吃第二個麵包時,由於吃完第一個麵包已經不那麽饑餓了,幸福的感覺便會明顯消減;等吃第三個和第四個麵包的時候,反而有了肚子發撐、吃不吃都無所謂的感覺,當然也就沒有幸福感了。

    幸福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感覺,同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昨天是一種感受,今天是一種感受;開始是一種感受,以後又是一種感受。

    我們在生活中還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人在很窮的時候,總覺得有錢才是幸福,但真成了富翁的時候,再被問及什麽是幸福時,他往往會說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不再是金錢。事實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並不是幸福真的減少了,而是由於內心發生變化。正如幸福遞減定律所闡釋的,人在處於較差的狀態下,為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興奮不已,當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人的要求、欲望等就會隨之提升,幸福感也就減少了。

    所以,當你感覺不到幸福的時候,可能幸福依然在你的周圍,隻是你的內心失去了對它的感受。

    課後總結:

    幸福遞減定律告訴我們:幸福隨著追求而來,隨著希望而來,隨著需要而來,但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它又像過客一樣,不會永遠停留在某時、某處。因此,我們要用心體會生活,感受生活中點滴的幸福,不要讓我們的內心麻木,從而失去對幸福的敏感。

    要幸福,常念糊塗經

    課堂導讀: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以“難得糊塗”聞名。據說,“難得糊塗”四個字是他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專程到此地觀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為一鶴發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非常罕見。鄭板橋對其十分讚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台尚有許多空白,鄭板橋建議老先生寫一段話。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一看大驚,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課堂精講:

    想要獲得幸福的生活,你就需要擁有一本糊塗經。糊塗的人往往更快樂,幸福會追著他們走,他們不必費盡心機爭取,可以隨意享受陽光。太過理性的人則是追著幸福跑,用盡全力往往也抓不住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幸福。

    在人際關係交往中,人們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難免會發生衝突。難得糊塗是心靈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塗一下,無疑能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不必要的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這層保護膜,會使你處亂不驚,遇煩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