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識別哪些人在說謊微表情、微動作與識謊藝術

你真的知道什麽是謊言嗎?(1/5)

    《最後一片葉子》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30573919295]}]},"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謊言”

    人們一聽到“謊言” 兩個字,往往會認為它是不好的。實際上,對謊言的評價,既有道德標準,也有功利主義的標準,相當複雜,不能一概而論。可以這樣說,謊言也是人類存在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像衣食住行一樣充斥在我們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而又必不可少。

    有個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項調查。他向459個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謊言是壞的嗎?” 其中159個孩子回答是壞的,187個孩子不認為是壞的,而其他的113個孩子認為,要根據時間、地點和場合來判斷謊言的好壞。該調查的結果分析表明,不認同謊言是壞的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他們將說謊認定為生活技能,而不涉及道德倫理道德問題。即使有些孩子認為謊言是壞是的,也不是基於倫理道德的考慮,而是認為說謊的人是生活中的“弱者”,是“可憐蟲”。

    有心理學家認為,謊言,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它隻是一種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求生本能。同意此結論的心理學家認為,謊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類的心智結構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具有欺騙能力,人類這種驚人的欺騙技巧乃至自欺本領,就藏匿在人性之中。所以在現代心理學上,謊言被普遍認為是一種保護機製,既是自我保護也是保護別人。相對於“永遠什麽都是和盤托出的人” 來說,人們往往更喜歡會偶爾說謊的人的陪伴。

    心理學調查還顯示,謊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做過一個試驗:請參與者在身上攜帶一個微型錄音機,記錄自己一天的談話。最終的分析結果是,平均每個參與者在每10分鍾的談話中,會出現3個言不由衷的謊言。

    心理學家米歇爾把謊言定義為:謊言是傾向有利於溝通者的錯誤溝通。這是一個引起了爭議的定義。後來又有研究人員把謊言定義為:謊言是企圖對另一個人欺騙,以建立一種對自己有利的關係。與真話相比,蓄意的假話表達出的東西與真話是一樣多的,甚至更“好” ———因為“謊言本身就是個真相,欲望的真相“。

    在弗洛伊德揭示人心理活動之前,法國哲學家布萊瑟?帕斯卡曾說過:“真相的反麵不是錯誤,而是另一個真相。”

    曆史長河中,人們對謊言的研究探討有不同的定義,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謊言背後一定是帶有某種目的和動機的,是含有豐富信息的。“說謊” 是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機製謊言是伴隨著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人類本能產生的一種自我防禦保護機製。可以說,隻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謊言的存在。因為人自從出生以來,就具備了說謊的“潛質”,隻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深植在體內的說謊基因就會被催化萌發。

    對此,現代很多心理學家都對謊言的形成機製進行了不斷的深入研究,他們認為,謊言的形成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人類在自然的優勝劣汰中,通過說謊保護自己,通俗一些講,人之所以會產生謊言,是自我防禦的心理機製自然而然的本能所致,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塊意識的私人領地,一個人之所以和其他人成為朋友、親人、愛侶,就是因為對方將私人領地的很大一部分分享給了他人,但這種分享是在意識的驅動下進行的,人的潛意識是去保護它。例如:你正在辦公室裏很認真地做一件可能比較私人的事———寫日記,突然有一個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問你在幹什麽。

    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隱藏自己的行為,你可能會回複他你什麽都沒做,這就是私人領地被侵犯的一種本能反應。再比如有人敲門,然後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可能就會說出你的真實答案,因為經過“前意識”,你會放心地在意識的驅動下和他人分享你原本的真實心理。

    恐懼感也是謊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你有些缺點害怕被人取笑,或是你愛上一個人卻害怕被拒絕,在類似這些情況下,人會產生恐懼感,並在恐懼感的驅使下,會故意否認自己的真實想法,會不得不說謊以欺騙他人,會用各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言不由衷。這種恐懼心理導致的謊言,其實也可以歸結為另一種自我心理防禦機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