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大明

第130章 祖宗(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就象跟呂芳說的那樣,忍痛割愛將宮女遣散了之後,朱厚熜第二刀就砍在了大內數以萬計的內侍頭上。

    雖然從來沒有接受過那方麵的專業培訓,可朱厚熜知道要想做個不那麽混蛋的皇帝,“親賢臣,遠小人”是最重要的一點,自己還在實習期,賢臣可以慢慢找,可這小人稍不留神就能蹦達到自己麵前來,把自己往混蛋的道路上引。

    隻是“遠小人”三字知易行難,因為小人往往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日久生情就是無法避免的一件事。皇上身邊之人除嬪妃宮女外,更有閹寺內宦常侍左右,朝夕相處,可如果這些人再心術不正,讒言媚上,那就肯定要攛唆著皇上幹出很多禍國殃民的事情。

    皇上為身邊宵小蒙蔽失政誤國之例,史不絕書。尤其是明朝,宦官亂政簡直愈演愈烈,眼下這個沒有宦官亂政的嘉靖一朝倒成了個例外。

    明朝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末年和晚唐時期那些前輩們的氣焰之凶,勢力之大,也不象那些前輩們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明朝的宦官手中掌握的權利之大也是曆朝曆代之所罕見的。自永樂年間開始,宦官逐漸走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200多年來,在泱泱中華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不經的鬧劇。

    早在開國之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就下諭明令“寺人不過侍奉灑掃,不許幹與政事”,並於《皇家祖製》中對宦官立下了嚴格的規章製度,施加了不許讀書識字,不許兼任外臣文武銜,不許穿戴外臣的冠服,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諸多的限製,還在宮門口懸掛一塊高3尺的鐵牌,上麵刻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戒律。因此明太祖年間的宦官是很不得勢的,他們的權力跌入了曆史的低穀,不僅不得幹預朝政、與官吏交往,甚至連置辦產業的權力都沒有。就連自願閹割要求成為宦官,都必須得到官府的批準,未經批準私自閹割的,要課以重罪。

    但也正是朱元璋洪武時代,建立了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有“二十四衙門”之稱的一整套龐大的宦官機構,大量的宦官被派到全國各地巡查、宣旨,更有甚者,還被派到九邊重鎮及全國各重要省府擔任監軍或守備太監,其組織機構之嚴密、分工之細致、職權之廣泛都大大超過了以往朝代,不但掌管著宮廷內有關飲食起居的一切事務,還控製了全國的軍政要務。在二十四衙門之外,明朝宦官還擁有相當多的非法定卻一直常設的組織機構,如內府供用庫、內承運庫、廣盈庫、盔甲廠、織染所等,開設有上百座內宮廠,督壓百姓煮鹽、製茶、開礦、伐木,涉及國計民生一切部門。由於機構臃腫,宦官的人數也呈急劇增加之勢,除了按規定報名就閹、候補進宮者之外,還大量招收未經報名起送而私自自宮者。到了嘉靖一朝,宦官總人數已經激增到了八萬多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