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大明

第12章 封貢

張居正在一旁坐著喝茶,舉著茶杯的手為之一滯,這個靖遠候仿佛與傳聞中的不學無術有點不大一樣?! “張大人,蒙古俺答是否為鐵板一塊?”王梟溫和地問道。 張居正沉聲道:“當然不是,蒙古曆來分東西兩部,東部以俺答為首,乃是蒙古皇室後人,漠西則以瓦剌為首,兩部素有爭端。但瓦剌地處漠西,近年來鮮少與我大明生起戰事。” “誠如張大人所言,蒙古人也並非鐵板一塊。我大明可拉攏俺答,封俺答汗為王,每年以封貢形式進行貿易支持,但對瓦剌一族則采取孤立措施。” 王梟說到這裏時,深深地看了張居正一眼,在曆史上,明朝的俺答邊患,可是張居正一手解決,所用辦法,正是王梟剛剛所說的封貢。 通貢本為明王朝一貫安撫周邊各少數民族的常用手段,草原上人不織耕,地無他產,鍋碗瓢盆,綢布棉絮都得靠中原供給。除了劫掠之外,這些東西的重要來源便是對明王朝的上貢。 他們上貢牛羊馬匹,大明回賜諸多手工業產品,本為雙贏之舉。甚至在成化弘治年間,邊境還產生了大規模的互市。但因蒙古地廣,部落眾多,又缺乏一個真正能代表蒙古的中央機構。 通貢互市的利益被某幾個蒙古部落所把持,引發了其餘部落的不滿,他們自己沒得拿就幹脆縱兵搶掠,讓大明斷了與草原的通貢之路。 嘉靖帝便認為夷狄無信,俺答數次求貢,盡皆不理。至此邊關兵禍不斷。 身處於京城之中的嘉靖帝當然不會知道,與大明立定盟約的蒙古人和劫掠邊境的蒙古人並非同一批。 但封貢不同於通貢,封貢之舉,重在一個‘封’字。封俺答汗為大明王爵,每年進貢定額,恩賞以其政績而定,若是俺答使其餘蒙古部落騷擾邊關百姓,便從當年的恩賞中扣除,或是加重貢品。 如此一來,俺答汗在名義上便是大明臣子,為大明守關戍邊便成了他的義務之舉,恩賞出去的那些貢品價值與消弭邊患所帶來的財政收益相比,那就太過於便宜了。 此言一出,隆慶與張居正齊刷刷的盯著王梟,尤其是張居正心中掀起了滔天大浪,這與他想的方法幾乎一模一樣,但這件事情他記憶中卻從未與人提過。 這京城之中,竟還有這等專心實務的勳臣子弟,他可從來沒聽說過啊。 隆慶仔細一琢磨,當即便拍手稱好:“封貢!以封號為名,進貢恩賞為實,不但可讓俺答與我大明交好,更是可使其製衡瓦剌!此法妙啊!” 張居正站起身來,做了個空手禮,誠懇道:“此法確為能興國實策,王大人果真是一名有大本領的人,在下佩服。” “張大人客氣了,這法子本為現今朝廷解決俺答邊患最合算的方式,若是認真研究過邊境軍務的人都有這方麵的思路,我也隻是直言罷了。” 王梟連忙回了個禮,他可沒這個臉來受張居正這句話,這法子壓根就是他照抄的,在正主麵前裝大頭蒜,他還沒這麽不要臉。 張居正可不知王梟此刻心頭的想法,他見王梟如此謙遜有禮,心下不由得對他又多了幾分好感。 “好!明日早朝,開議封貢海禁兩件大事!”隆慶將手中握著的兩封奏折扔在桌上,臉上的神情明顯輕鬆了幾分。 “張居正,王學詩,正好近日禦廚做了份新菜,叫什麽浮雲一攬味,味道挺別致的,你們倆就留下來陪朕一頓飯吧。”隆慶麵帶笑意的盯著兩人,一派祥和道。 “是!”張王兩人齊聲應道。 皇帝請客吃飯啊,這八輩子才能撞見這一回。換到前世,就跟進釣魚台吃國宴一樣難得。眼看隆慶這麽高興,說不定還有恩賞!正好窮得叮當響。王梟算盤打得是美滋滋。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