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

第10章 人性其實很複雜,交友切忌太單純(1/5)

    《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155407612274543652,7267108881812163642]}]},"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生活中,有時難免會遇到小人,他們表麵上照顧你,關心你,背地裏卻暗藏心機。如果你被表象所蒙蔽,那麽最終受傷的就是你自己。所以,每個闖蕩社會的年輕人,都應該給自己留個心眼兒,切忌太單純。

    人心叵測,總是讓人防不勝防。平日裏那些看上去並無惡意之人,背地裏卻可能機關算盡,時刻等待著單純的你落入他早已挖好的陷阱。

    有些人貪慕虛榮,喜歡聽順耳之詞,於是別有用心之人往往就用諂媚之言換取他人的好感和信任,而一旦贏得了對方的信任,與對方做成了“朋友”,那麽他們便會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謀劃計算。

    唐明皇時期,有兩位宰相共輔國政,一位是拘謹正直的李適之,一位是陰險狡詐的李林甫。李適之在朝廷上常常反對李林甫,於是李林甫一直想尋找機會算計陷害李適之。盡管李林甫不喜歡李適之,但在表麵上,他還是禮讓有加,似乎從來沒有什麽衝突和矛盾。

    一日,兩人閑談中,李林甫對李適之說:“華山出產金礦,誰都知道,如果開工采掘,可以為國家增加大量的財富,你何不奏聞聖上?”李適之是老實人,亦認為此事可行,於是奏表於唐明皇。不久,唐明皇召見了李林甫,問道:“適之所奏華山有金礦可采,此事你可知道?”李林甫相答:“微臣近來常為陛下的疾病所擔憂,聽聞華山金礦的那一方位實為陛下本命,地下隱伏著三老三氣,如果采掘,將不利於陛下龍體,臣正以此為憂,故不敢將此事奏聞聖上。”唐明皇聽了這話,認為李林甫才是文武百官中對自己最關心的忠義之臣,而對李適之漸漸疏遠。後來李適之被罷免,由李林甫一人當政。

    李林甫三言兩語就拔掉了眼中釘、肉中刺,讓自己成為唐明皇的心腹。或許你是為忠臣李適之抱不平,可若不是他輕信李林甫的話,又怎會中計,又怎會落得被罷免的下場呢?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也許這句話在你看來有些狹隘,讓人變得謹小慎微,毫無磊落之氣,但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的人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往往會不擇手段。例如,平日裏看上去並無惡意之人,背地裏卻可能機關算盡,時刻等待著單純的你落入他早已挖好的陷阱。

    部門新來了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名叫張凱。部門總監王鑫是個非常愛才的人,於是對張凱另眼相看,張凱也對王鑫百般巴結和討好。時間一長,兩人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王鑫什麽事都不瞞著張凱,甚至連自己和部門主任之間不和的事情也和盤托出。後來,王鑫漸漸感到那位主任與自己的矛盾日益加深,關係越來越僵,甚至時常當麵出語頂撞,兩人幾乎難以共事。

    為了息事寧人,上級隻好把兩人調開。王鑫被調到新的部門,雖然職位上有所提升,但無實權。王鑫對此次調動雖有不滿,但他認為責任在於自己沒有處理好同事關係。他在臨走時,向上級推薦了自己的好友張凱,希望領導多多照顧和栽培他,果然張凱不久就受到了重用。

    王鑫和那個主任的矛盾主要是因工作而起的,由於兩人不在同一部門工作,摩擦自然少了許多。日子久了,兩人多年的積怨也逐漸消退,並重新溝通起來。在一次交談中,王鑫意外地發現主任當初對自己的態度突然轉變,全是因為張凱在中間傳話搗鬼。張凱把自己批評、抱怨主任的話一五一十地都告訴了主任,甚至還加了很多子虛烏有的內容。王鑫如夢初醒,大呼上當,憤怒地去找張凱。誰知張凱卻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並反咬一口說:“我既沒有造謠,也沒有誹謗,你自己說過的話難道都不記得了嗎?還是你不敢承認呢?”

    口蜜腹劍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假裝真誠、假裝親密、假裝朋友。就像故事裏的張凱就以親密朋友的身份在王鑫背後深深地捅了一刀。若不是王鑫偶然發現真相,他仍會與張凱稱兄道弟。

    人心叵測,總是讓人防不勝防。無論對方與你關係如何,無論你們是否存在利益關係,別人對你說的話、為你做的事,你都應該用自己的大腦仔細斟酌一下,判斷它的真實性,思考它背後真實的意圖,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假真誠所蒙騙。如果發現他人是別有用心的欺騙,那你也無需與他論爭,更不必怒目相向。有的人天生就是演員,一定會用無辜的表情作為回答。

    總之,你要多點兒防人之心,擦亮自己的雙眼,理性判斷,不要輕信於人,從而避免被小人所算計。

    相同的人生經曆並不能證明一個人如何。在當今社會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這種情感的“共鳴”來實現自己的一己私欲。

    白居易被貶江州,久居偏遠地區缺少知音的他心情鬱悶至極,一次偶遇被商人拋棄的琵琶女,他在得知對方跟自己有著同樣淒慘的遭遇後,心生共鳴,用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將兩個陌生人的心緊緊地拉近。其實,同病相憐並非隻存在於古代,在我們現代生活中,那些曾經有過相似經曆的人,往往也更容易互相靠近,更容易成為朋友。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一旦擁有過同樣的體驗或秘密,彼此的關係就會增強,彼此的親密感和信賴度也會大幅度地提升,並且雙方所共有的體驗越是相近,越能讓彼此擁有同伴感覺。比如“戰友”一詞對於某個時代或某個特定環境的人而言,就飽含了一種許多人難以體會的特殊感情。有時隻要說一句“我也是從××部隊退伍的”,就可以讓初次見麵的兩個人備感親切和信任,因為它總是能勾起曾經在戰場上或某次搶險中戰友們同在生死線上浴血奮戰的記憶。又比如許多人對“同學”一詞也深有感觸。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同學間的情誼往往是最真誠、最純潔的。在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後,如果初次見麵的兩個人得知彼此是校友、學友,那麽便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親切感,仿佛昔日美好的校園生活正在重現,昔日的浪漫和純真也伴隨而來。不難看出,人們在下意識裏,總會不知不覺地由於懷念過去而認同眼前的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