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

第1章 告別自命不凡,我們都是俗人(1/5)

    《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1,"start_container_index":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6},"quote_content":"《茶花女》reference_book_ids":[6915002082147699725,7070438695261785102,7267077381641210943,6989191450676169735]}]},"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一朵花要想常開不敗,一棵樹要想枝葉茂盛,都必須經過風雨的洗禮。我們也一樣,身上的天真、稚嫩、單純,終會被社會的現實曆練成靈活多變、圓融通達。

    剛剛走出校門的你可能時常感歎社會的變幻莫測,抱怨現實的冷酷無情,可是你要清楚,這就是社會,它既存在光明,也存在黑暗。

    中國有很強的“文憑社會”文化。在人們的傳統意識裏,文憑就是一個人職業、階層、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拿到高文憑來改變自己的未來。當然,這種改變不僅僅是指經濟收入上的提高,還包括身份認同、職業準入、政策權利以及社會聲望等多方麵內容。

    時至今日,“文憑社會”的文化傳統對當下人的影響絲毫沒有減弱。他們普遍認為,大學畢業後拿到較高的文憑,就可以進入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階層,就可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然而,當天之驕子們拿著自認為沉甸甸的文憑時,卻被“世態炎涼”四個字打敗了,文憑似乎也變得一文不值。

    “我曾經對一切滿懷希望……但是現在卻如此絕望,如此憤怒,如此無力。”這段話出自一名自稱武漢大學畢業生的網絡日誌。短短幾天,這篇日誌就在網上受到高度的關注,許多網友認為,日誌寫出了自己的心聲。同時,也有一些人指責年輕人不該有如此消極的心態。

    其實,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責備他們。下麵讓我們看看小明與張二狗同學的不同人生曆程。

    小學時,小明對老師說自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老師眉開眼笑;同一天,張二狗對老師的提問一問三不知,老師暗暗皺眉。小學時,小明次次考試得第一,有一天肩膀上終於多了三條杠;同一天,張二狗和人打架大敗,臉上多了三條疤。小學時,領導來學校視察,小明作為模範學生代表上台發言;同一天,校長宣布從嚴治校,張二狗作為“闖禍精”代表上台檢討。小學時,小明的作文《難忘的晚上》在作文大賽中獲獎,老師陪小明到省城領獎並遊玩了一天;同一天,張二狗因爬牆進入某個工廠搬運廢銅,門衛陪他到派出所“領獎”並“休養”了一天。

    初中時,幾個班主任為搶小明到自己班上爭得麵紅耳赤;同一天,幾個班主任為把張二狗踢到別人班上鬧得不可開交。初中時,小明在中學生奧數競賽中獲獎,父親在酒店設宴請客慶祝;同一天,張二狗的父親也在酒店設宴,為張二狗闖禍而賠罪。初中時,小明光榮地加入了學校裏的團組織;同一天,張二狗“光榮”地加入了學校裏的痞子幫。初中時,班上的班花給小明寫情書,小明回信說“不要妨礙我考重點高中”;同一天,張二狗給班上的胖妞如花遞紙條,如花轉身把紙條扔進垃圾桶……初中畢業了,小明理所當然地進入重點高中,而張二狗順理成章地進入社會“深造”。

    高中三年,小明依舊是個好學生,獲得一個又一個榮譽,拿到一筆又一筆獎學金;在這三年,張二狗當過混混,做過推銷員、包工頭,積累了一條又一條人脈,攢下了一筆又一筆資金。後來小明考上了大學,在學海遨遊四年,而張二狗在省城注冊了公司,在商海中搏擊。

    大學畢業後,小明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進入人才市場找工作,然而處處碰壁,最後找到一份勉強能解決溫飽的工作。同一天,張二狗以民營企業家的身份進入人才市場找員工,廣受追捧,輕鬆地招聘到一批高學曆高層次的人才。生活拮據的小明也想學張二狗白手起家自主創業,於是從小商品市場批發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兼職搞推銷,幾星期內虧了一大筆,暗自傷感生活的不易;閑來無事的張二狗也想進大學校門學習深造增加內涵,於是請教授吃飯,給領導紅包,一年就拿到了MBA學位,暗自感慨生活的愜意。房價飛漲,小明發現在省城有一套房子隻能是一個夢想,父母來省城看到小明租住的房子,回家後傷心不已;房價飛漲,張二狗買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用於投資,錢賺得越來越多,父母也跟著他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小明的經曆或許是當今很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寒窗苦讀十多年,到頭來依舊“一窮二白”。不是自己不夠努力,不是自己不夠聰明,而是現實有時太殘酷。

    隨著人口的增長,市場經濟的形成,競爭機製的興起,人們對財富、利益、名譽的欲望也隨之膨脹,它們幾乎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成為社會評價的重要標準。就這樣,人與人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基於道德、信仰或認同,而是基於彼此的利益進而構成了我們眼中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

    世態炎涼,古今共有之,中外皆如此。元曲《凍蘇秦》中說道:“也素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不管是“暗忖”,還是明忖,反正你必須承認這個“炎涼”的事實。如果你依舊懷揣著象牙塔中的那份單純,認為社會一切都是絕對公正公平的,那麽必將會為自己的無知埋單。

    美好的生活不會自己從天而降,是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的。學會挖掘內心的力量,以積極的心態和頑強的毅力麵對生活,善待不完美的自己。同時,不要將你的文憑視為救命稻草,你需要的是更多的社會生存技能。記住,成功是需要將“完善自己”“接受自己”和“耐心等待”融為一體的!

    我們都是俗人,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本去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你的自命不凡,隻會失去朋友、夥伴,當你察覺到隻剩下自己孤零零一個人的時候,你便會發現失去他人的參照,你的位置也無所謂高低了。

    現在的人,特別是高學曆、出身好的人,大都持有這樣一種態度:自命不凡。他們總認為自己學識多,能力強,能說會道,什麽事都能做好,什麽難題都能解決。但自感優秀的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卻尷尬地走向了兩個極端:一種是自視過高,偏執己見,令人生厭;一種是能力頗強,常以領導的姿態淩駕於其他人之上,當然最終也難逃被人冷落的境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