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學生講世界地理(全2冊)

第二章《給小學生講世界地理(上)》(2)(1/5)

    魔法般的氣候環境

    大氣層。

    我們生活的地球四周被一層厚厚的大氣層包裹著,從太空中看,大氣就好像蒙在地球表麵上的一層淡藍色的紗。

    大氣層又叫大氣圈,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就像一把巨大的保護傘一樣保護著地球上的生命。它能幫助地球維持從太陽那裏得來的熱量,從而使地球保持適宜生存的溫度;還能吸收並減少宇宙射線和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從而保護地球上的生命體。

    大氣層中有著多種氣體,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氮和氧,分別約占大氣層總容積的78.1%和20.9%。根據大氣在不同高度表現出的不同特點,我們可以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分別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外層,其中,對流層與我們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

    對流層是最靠近地麵的一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固體雜質。風雨雷電等複雜多變的天氣現象都發生在對流層,在對流層中,氣溫會隨著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度。

    從對流層往上到50千米左右的高空為平流層,這裏大氣穩定,水汽和塵埃稀少,經常是晴空萬裏,能見度很高,非常適宜飛機飛行。從平流層往上到85千米左右為中間層。這一層的大氣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最低可達—83度以下。從85千米到500千米的範圍是暖層,也叫熱層,這一層空氣稀薄,溫度隨高度升高增加得很快,最高可達2000度—3000度。暖層以上就是大氣的外層了,是地球大氣與宇宙的過渡層,這裏空氣非常稀薄,溫度很高,一些空氣分子可以掙脫地球的引力逃到宇宙中,所以這一層又被稱為散逸層。

    知識鏈接:

    電離層。

    除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外層以外,大氣層中還有兩個特殊的氣層——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我們將在後麵的章節中予以介紹,此處僅介紹電離層。

    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麵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麵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氣候要素。

    人類為了對地球大氣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尋找一些能夠表示某一特定地點和特定時段內氣候特征或狀態的參量,這些參量就是氣候要素。

    氣候要素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氣候要素又可稱為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降水量、日照等,是目前氣象台、站所觀測的基本項目;廣義的氣候要素則包括一些具有能量意義的參量,如太陽輻射、地表蒸發、大氣穩定度、大氣透明度等。

    氣候要素是大氣科學研究的基礎,一般來說,氣候要素選擇得越多,就越能客觀地表達出大氣的各種狀況。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主要的幾種氣候要素:

    氣溫是用來表示大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氣壓是指在任何表麵的單位麵積上,空氣分子運動所產生的壓力。

    大氣濕度,簡稱濕度,用來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或空氣潮濕的程度,可以用絕對濕度、相對濕度、比濕、露點等物理量表示。

    風是空氣相對於地麵的運動,氣象上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並用風向、風速來表示。

    雲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大量水滴和冰晶組成的可見聚合體,在常規氣象觀測中要測定雲狀、雲高和雲量。

    降水指從雲中降落的液態水和固態水,如雨、雪、冰雹等。

    日照是表示太陽照射時間的量,氣象上通常提供觀測到的日照時數。

    輻射是指能量或物質微粒從輻射體向空間各方向發送的過程,氣象上通常稱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地球表麵輻射和大氣輻射為長波輻射。

    知識鏈接:

    短波輻射與長波輻射。

    太陽輻射波長主要為0.15—4微米,其中最大輻射波長平均為0.5微米;地麵和大氣輻射波長主要為3—120微米,其中最大輻射波長平均為10微米。因此,我們習慣上將前者(太陽輻射)稱為短波輻射,將後者(地麵和大氣輻射)稱為長波輻射。

    氣候帶。

    依據地球表麵接受太陽輻射熱量的多少,人們把地球上的氣候劃分為五個氣候帶,分別是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和南寒帶。

    在赤道與南北回歸線之間,太陽終年在上空移來移去,夏至時太陽稍稍向北移動,冬至時稍稍向南移動,春分和秋分時直射赤道。因此,赤道地區終年高溫炎熱,沒有寒冷的冬天,也沒有明顯的春季和秋季,地理學上就把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稱為熱帶。

    在北回歸線以北至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在南回歸線以南至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這個範圍內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麵積占地球總麵積的一半以上,我國大部分領土處在北溫帶內。

    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的兩極地區屬於地球上的寒帶,即北寒帶和南寒帶。寒帶裏,終年冰天雪地,寒冷異常,不少地方1月份平均氣溫在—40度以下。寒帶裏存在著企鵝、海豹、海象等寒帶特有動物。

    上述五個氣候帶是根據地理緯度和接受太陽熱量的情況來劃分的,被稱為“緯度氣候帶”或“天文氣候帶”,但它隻能大致反映氣候分布狀況,與實際氣候還有很大差別。因此,氣象學家又根據不同的地理、氣候特點,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例如,我國根據各地不同的熱量情況,大致劃分為南、中、北熱帶,南、中、北亞熱帶和南、中、北溫帶九個氣候帶。

    知識鏈接:

    有趣的氣候帶。

    氣候帶依據緯度而劃分,理論上應該與緯度平行。但實際上,由於海陸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實際的氣候帶界線並不完全和緯度圈平行,尤其在較高緯度上,有些同緯度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綜觀全球,在下墊麵均勻的海洋和平原上,氣候帶表現清晰而有規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區,氣候帶雖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連續。

    此外,在水分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由於氣溫的垂直變化,在熱帶赤道地區的高山上,從山麓到山頂,可能會出現從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即出現類似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氣候帶,這種氣候帶結構又被稱為垂直氣候帶譜。

    熱帶氣候。

    在地球南北緯10度—25度的緯度帶內終年高溫,四季不明顯,幹濕季十分顯著,年平均氣溫在20度以上,我們將這個範圍內的氣候稱為熱帶氣候。根據降水量的不同,我們又習慣將熱帶氣候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度之間,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度—28度之間,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都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10度到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熱帶季風氣候大致位於南北緯10度到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亞洲南部、中南半島以及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熱帶季風氣候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季風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分為旱季和雨季,旱季時溫暖幹燥少雨,雨季時高溫多雨。一般來說,5—9月份為雨季,10—4月份為旱季。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氣候特點是終年炎熱幹燥,降水量稀少,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氣溫可達38度左右,日出前後最低氣溫可在0度以下。

    知識鏈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