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叔奇遇

第215章 無(3/3)

    鄧福星的《藝術前的藝術》②提出了另一種假說: 藝術起源與人類起源同步。這一觀點的理論指導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以此為主幹,又吸收了有些西方的學說為補充。他根據馬、恩關於人類早期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沒有分工的觀點,接受了早已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的理論,即早期人類不但純粹的精神活動沒有完全獨立出來,“即使精神活動及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麵也都是交織在一起的,哲學、科學、宗教、藝術等都是混沌合一的。”(9頁)所以,作者還認為: “人類創作的第一件藝術品和人類製作的第一件工具,是同一的。在此以後那些即使顯得很古老的雕刻、岩畫以至獸骨上的刻紋,也不過是史前藝術發展鏈條上的一個中間環節而已。”(8頁)馬克思把人類與動物區分以後,能自覺地適應所改造的對象的規律,並按照人的意圖來進行製造,稱之為人類的“自意識”,也許就是我們通常稱之為原始的自我意識。該書作者認為這種“自意識”正是人類進化和藝術發生的關鍵環節。

    我認為,這和馬克思的原意是接近的。這種“自意識”便是人類最初的萌芽狀態的各種意識形態的統一體。後世學者各取所需,不同的學科都將其看作本學科的發生期的原始形態,沒有從原始初民的整體宇宙觀來進行分析。該書作者力圖克服已往簡單化的機械唯物論的偏頗,注意到人類的生產勞動由萌芽狀態的勞動到真正的勞動的進化過程,並注意到心理係統的發展對藝術的發生有著特殊的意義,特別是“自意識”的形成,標誌著人類在心理機能上有了突變,最終與動物分開。因此,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類的形成,同時影響了人類神經係統的變化和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動的發生,才創造了藝術發生的條件。但該書對“自意識”這個關鍵的中介環節論證還不夠充分,並提到原始宗教早於神話,也沒有更多地注意神話這一原始文化統一形態與藝術起源的關係。顯然,作者把藝術的起源大大提前了,這不是通常所指的藝術,而是“藝術前的藝術”。究竟“藝術起源”這一世界性之謎,有沒有完全解開,隨著人類對科學探索的觸角加長,就會越來越接近謎底。

    4.重沮馬克思、恩格斯關千勞動與人類形成的理論

    人所以比其它動物更強,就在於人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同時,能逐步認識並掌握自然的規律。自從我們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後,第一課大概就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徹底推翻了已往形形色色的神造人,或上帝造人之說。至今,對此,凡有馬克思主義共同信仰的人都不至於提出懷疑。

    那麽,勞動怎麽會與原始藝術發生關係的呢?這裏,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對勞動的解釋,以及人類在勞動中是如何完成的。這分為兩步,第一步是肢體的完善,第二步則是意識和語言的形成。前者使人與動物(包括那些最靈巧的動物)區別開,後者則使人由自然之子成為社會的人。

    先看第一步,馬克思說: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