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叔奇遇

第211章 龍(1/3)

    一 龍謎新解

    在中國民間流傳的十二生肖中,其中十一種動物是實際存在的,隻有龍屬於想象的動物。為什麽人們會想象出龍這種怪異的動物,它是什麽時候、什麽條件下的產物,人們為什麽要塑造龍,龍一旦被造成以後,與中國幾千年的民族心理、文化、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又是一種什麽關係?為何至今人們對龍的態度,褒貶還很不一致?龍呀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幾多神秘,幾多特殊,幾多謎?誰能說得清楚。且不說古人對它有種種不同的描述和解釋,即使近代與今人,人們還在為探求龍的奧秘而尋覓各種不同的途徑。

    1。龍形多變,龍性莫測

    ①龍類龍形

    龍有多少種,古人各有各的說法。有的說: “有鱗日蛟龍,有翼日應龍,有角日虯龍,無角日螭龍。”(《爾雅》)又有說: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日蓖龍,無角曰佗龍。”《廣雅》還加了一種“未升天日蟠龍”。《說文》解“蛟”: “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這已帶有傳說的性質。《大戴禮記》日: “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皇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易本命》)又日: “鱗蟲之精者曰龍。”(《曾子天國》)說明蛟為魚類之中最大者,蛟龍,龍類中最大者。

    《呂氏春秋·季夏》: “令漁師伐蛟取鼉。”高誘注: “蛟,魚屬,有鱗甲,能害人。”所以有蛟為鼉、鱷屬之說,又有蛟龍乃龍之正宗,或蛟為母龍之說。

    古文獻有關“蛟”的記載不鮮見。《山海經》載: “禱過之山,……浪水出焉,而南流注入於海,其中有虎蛟,魚身而蛇尾。”(《南山經·南次三經》)此“蛟”按郭璞注: “似蛇,四足,龍屬。”該書又說: “貺水……多蛟。”(《中次一十一山經》)郭璞注: “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有白癭,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看來《呂氏春秋》對蛟的記載確有根據,也許與《山海經》一脈相承。直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仍有蛟的描述: “蛟之屬有蜃,真狀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龍狀,紅鬣,腰以下鱗盡逆,食燕子,能籲氣成樓台。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日海市。”又說: “蛟、蜃皆是一類,有生有化也。”古代視蜃為蛟龍之屬。如果能弄清龍類中的蛟,對解開龍之謎可能會有推進。應龍之翼是後加的。虯有說為龍子,有角,另一說為無角①。可理解虯龍即小龍。螭亦帶有傳說性,蛟龍之屬,《說文》雲: “螭,若龍而黃。”有人釋為小龍,也有人釋為與豕有關,都不可靠。龍而黃,顯然是很晚的產物。

    由上可知,古人對龍的分類,並不排除神話傳說的因素。他們所說的蛟或龍,可能大而與水有關係。究竟具體指何動物,他們實在也不甚了了。

    龍的形狀,被研究者引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作者許慎是東漢人,他撰《說文》的根據隻可能來自兩方麵: “一是民間風俗中的造龍形象,另一則是根據古文獻記載與人們的口頭傳說。中國龍至漢代,已初步形成。所以根據《說文》的描述,很難判斷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麽。世界上哪有一種“能幽能明”,又“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的動物。隻有神話中想象的動物方能如此。

    東漢王充在《論衡》所提到的龍,前後文的形狀便不完全一致。他在《龍虛篇》至少記下了兩種不同外貌的龍,如“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由此言之,馬蛇之類也。”能否就此確認龍為馬與蛇的合體呢?似乎不行。因為他又說過: “蛟與龍常在淵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間,明矣。在淵水之中,則魚鱉之類。魚鱉之類,何為上天?”他的原意在於揭露龍沒有什麽了不起,無非是某幾種動物的合體而已,魚鱉如何能上得了天,何必那麽崇拜。在同篇他又說: “天地之性人為貴,則龍賤矣。貴者不神,賤者反神乎?”他從自然唯物論出發,反映了他進步的哲學觀。今天當然不能停留於龍有或無的爭論,而是要分析為什麽馬、蛇、魚鱉類都會與龍的形成有關係,為什麽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龍,並不完全一樣。這樣才能使我們從幾千年龍文化一元論的禁錮中走出來,發現真正的龍的本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