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545章屠萬是為雄(1/2)

    辰淩反複沉思著,衡量利弊,忽然想到了秦國白起,在曆史上,被成為殺神,一生大小百餘戰,從無敗績,每次作戰,借以屠殺敵兵,消耗敵軍有生力量,即便勝利,也以屠殺掉降卒,在長平之戰,一次坑殺四十萬趙國降軍,從未威震六國,被稱為殺神!

    其實白起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斬殺掉敵軍的有生力量,減少對秦國的威脅,消耗六國的軍馬越多,敵人就越虛弱,對秦國也就越懼怕,不敢結盟,合縱抗秦。

    事實上,秦國能統一,與白起這位殺神,每次大戰,盡可能地屠殺掉六國軍馬,也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趙國,四十萬鐵甲,一夜之間消失,使秦國最有力的勁敵,瞬間就衰弱下去,無法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不過,殺將的下場也是可悲的,白起雖威震東方六國,卻死在了朝廷秦王和範睢算計之下,原因也很簡單,一是功高蓋主,威懾了秦王的權勢和地位!

    二來,就因為他殺念太重,導致六國喪膽後,處於憂患意識,要聯合起來抵抗暴秦,簡直比匈奴戎狄還殘忍,正是由於白起,已經阻擋了秦國分化諸侯的外交,才成為秦國政治外交的犧牲品。

    後世一些史學者,都隻看到前一條原因,卻忽視了後麵一條,尤為惋惜。

    辰淩如果也那樣狠,的確能為大魏橫掃對手,重創很多諸侯,但是最後,他也要為自己的凶名而付出代價,當諸侯都容不下你的時候,魏王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名聲和外交優勢,果斷犧牲掉你,哪怕你是名將!

    忽然間,辰淩對於曆史上的白起很是同情,不過,與他同代的這個白起,未必還會成長起來,成為殺神了,因為自己是不會讓白起崛起,成為真正名將,阻擋燕國統一的。

    想通這些,辰淩豁然開朗,似乎悟出了很多哲理和感悟,對名將,對戰爭,對帝王心術,對政治外交,更多了一些理解。

    “殺一人是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雄中雄道不同,看破千年仁義名,但使今生逞雄風--!”

    辰淩高聲念著這幾句話,體內熱血激昂,這是戰國,戰亂紛爭的國度,百姓如草芥,在他沒有成為強大國君之前,他沒有能力照顧它國的百姓,除非等到天下一統,才有機會為百姓開辟一片樂土,廣開民智,確保百姓的生存權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我沒有那麽高尚,像儒家大聖人一般,普度眾生,首先我是魏國的將軍,要對我麾下成千上萬的將士負責,對魏國的宏圖大業負責,為將士們的家室父老妻兒負責,軍中數萬兵馬,就是數萬個家庭,我不能在這個時候心軟,為了曹州衛人,而使大魏將士流血犧牲,傷亡慘重!”

    吳子秋、龐淮、尚方俊等人聽後,紛紛點頭,他們都是生於戰國,思想狹隘於這個時代,自然覺得這是很容易想通的道理,敵國的百姓,與他們,似乎沒多大關係。

    吳子秋目光一閃,讚歎道:“大帥既然肯放下仁義虛名,務實求勝,這是我軍將士的福氣,如果采取水攻,那麽時間緊迫,務必在一個月內,把渠道大致修完,派重軍圍住曹州,切斷東明邑、定陶邑的聯係,然後派數萬人馬連接曹州北麵,黃河分支的河床河道,地勢由高向低,就地取材,靈活應變,修出一條河道來,到時候,搗開決堤,使黃河分流之水,灌注下來,淹沒曹州的戰壕和城牆,曹州城池乃西周時建立,夯土石塊,常年失修,水勢迅猛,連浸帶泡,必能摧毀城牆,淹了曹州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