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270章君臣同心(1/2)

    辰淩看過《治燕十論》,滿臉微笑,興奮異然,自己提到的幾點都被概括到裏麵,被蘇秦吃透,看來這種想法已經被丞相和府內的庶子墨客們所接受,否則寫不到位,至於如何開展,他們估計都在發懵!

    “這十論,句句千均,點到為止,頗有餘韻,隻是如何開展,丞相可有把握?”辰淩問向蘇丞相。

    蘇秦有點汗顏道:“實不相瞞,其中幾點,在曆代變法中都未提及,臣也難以借鑒,由於燕國與其它諸侯有所不同,如何細化律法,進一步實施,這些存在困難,丞相府上一共有三名政務司馬,六名書律典客,十六名中庶子,三十七名少庶子,湊集在一起,忙於擬定文書,對於變法的細節,無人能真正想到位,需要法家有乾坤大才的士子,主導變法,才能為儲君分憂!”

    戰國時期,丞相府其實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丞相等同於總理,而政務司馬、書律典客、中庶子等,都是國務院大小官員,包括很多地方機構的最高上屬單位,

    少庶子多是年輕的文墨吏員,實際上是做日常大量的整理、修繕和刻簡事務。中庶子是成年的文職吏員,通常是開府重臣的屬官,可掌開府大臣指定的任何具體事務,書律典客製定各種律法,軍務司馬,就是丞相的副手,左膀右臂等。

    辰淩也明白,蘇秦精通謀略娘,最擅長縱橫捭闔,靠著言論,就能讓戰國風雲雷動,君王不安,這就是縱橫家的風采,但是變法之人,是剛毅秉正,沉厚果斷之人,懂得法家的術、勢、法、理等要訣,與縱橫家並非一路。

    如果把變法、財政機構、外交都交給蘇秦一個人身上,等於限製住了蘇秦,無法發揮他的擅長,卻使用他略短之處,不是合適的安排。

    “樂毅,究竟在哪裏?有史書似乎記載,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裏,後來趙國攻打中山國,為躲避戰火,樂毅回到魏國做個小官,等燕昭王發出求賢令後,他奉命出使燕國時,被燕昭王打動,留在了燕國做亞卿,掌握軍政大權,變法圖強……”

    辰淩隱隱記得這些,按照史書推斷,樂毅如今可能在魏國,也或者在中山國,畢竟史書記載與真正的曆史相差很大,有時候,一個人卻有好幾個年代背景,前後差了百餘年,都是有可能的,因此不能完全相信曆史,否則一味遵從曆史發展,他死都不知怎麽死的!

    “年關之後,丞相認為當如何興國?”

    蘇秦凝思道:“回儲君,當務之急還是發布求賢令,向列國求才,共治燕國,這樣囊括四海人傑,為我燕國所用,從朝政、文化等各方麵改變弱燕的形象,另外燕國春耕,每年陽春三月之後,三月末四月初的季節,如此一來,有三個月的時間,擬定法令,先派往各地官員組織地方機構,然後按照新法分土地,安置難民到各村落,不能耽誤農耕,至於其它法令,可相繼抬出,隻要百姓有地耕種,就安心了,解決饑餓問題,對於律法才有心思去認識、學習,按法遵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