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269章治燕十論(1/2)

    辰淩帶著人馬,護送珠寶和黃金,大小數十車輛,運往遼東襄平城,這筆財富,就是他作為一國儲君,翻盤的籌碼,沒有燕國寶藏,要開展任何發展,都是空言,至少需要十年的緩慢恢複,但有了這筆資金,投入經濟、科技中,很快就能見到成效。

    珠寶黃金還沒有運到襄平城,辰淩就已經在車上盤算好它們的支出項目,拿出五分之一儲備糧草,民以食為天,糧食儲備非常關鍵,特別是複國之初,整個燕境耕地都受到影響,民耕幾乎荒廢,即使開春後,部分地區開始耕種,但是收成要等到秋季,而且東北地區一年一熟,不像秦嶺淮水以南,一年兩熟,多儲備糧草,保證百姓穩定,不至於饑荒導致民變。

    五分之一用於城建和基礎設施,燕京城建設、重新修複易水長城,還有邊關的一些防禦工事,做好堅守的準備,避免鄰邦和東胡的外侵,加高加固城池,各地關卡重新修築等等。

    五分之一用於投入科技研製、鋼鐵冶煉方麵,提高冶鐵技術,打造優質兵器裝甲,加強對於蒸汽機的研究實驗,同時網絡人才,修建‘燕京學院’和‘奇士府’等,在各地增設學堂,普及小學教育,選拔人才為國家所用。

    第四方麵是國防軍隊,逐步提高將士們的待遇,更換老舊裝備,招兵買馬,擴大實力,訓練出精兵、強兵、虎狼之師,有了強大軍事力量,才有能力在戰國大爭之世自保!

    最後的五分之一,用在經濟四上,建國有企業、主抓燕國的經濟命脈,比如紡織業、鹽業、鋼鐵業、軍工業等等,牢牢把握在國家手中,發展工商業,與列國進行經濟往來。

    隻要把這五大塊抓好,給燕國三年的休養生息的機會,逐步進行改革變法,以辰淩現代的思想,運籌帷幄,總體布局把關,定能使燕國的綜合國力一定會上升一個台階!

    辰淩回到襄平後,立即封鎖消息,把寶藏財富運入國庫,重兵把守,不能有絲毫疏忽。

    接下來的幾日,燕國朝政平穩,為除夕年關做準備,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鬁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燕國百姓都知道齊軍撤退了,又聽說燕國儲君年輕有為,安置難民,體恤百姓,都走出街道,歡呼慶祝,等除夕這一日到來,家家打掃院子,掛起紅燈籠,粘貼剪紙,不過沒還有貼門神、對聯的風俗,那是後來追加的。

    辰淩在護衛的保護下,帶著群臣行走在大街,與民同歡,發放米粥,破例宰殺不少牲畜,讓難民和百姓在除夕節日,都有肉吃,改善一下生活,舉國同慶。

    “儲君萬歲……!”人們的呼聲猶如海嘯,一片片傳開,整個襄平城都被歡呼聲掩蓋住。

    燕國子民為儲君和大臣的車輛閃開一條道來,夾道歡呼,氣氛熱烈,跟隨著儲君的車輛一起湧動,人山人海。

    辰淩站在六尺青銅蓋頂的轅車上,朝著街道兩旁的人們揮手,那些飽經風霜和戰亂之苦的百姓、難民們,他們此刻渾身襤褸,臉色凍得發紫,但是精神,並沒有怨天悲地,而是以積極的心態,在歡祝燕國的複辟。

    這就是樸實的百姓,隻要沒有戰爭,隻要能溫飽肚子,滿臉都是感激,其實百姓要求也不高,隻不過封建統治者,兩千多年來,對百姓都視如草芥,根本不去關心他們的貧困與死活!

    辰淩心中憫然,看著那些樸實的麵孔,心中暗想:我辰淩要廣開民智,讓我們炎黃子孫,人人如龍,有尊嚴、有素養地活著,而不是愚弄百姓,用儒家的封建愚忠、中庸為官之道的封建迂腐思想,把華夏人那股熱血和剛正抹殺!

    事實上,戰國時期,百姓民風樸實,都充滿了愛憎分明,見義勇為等善良性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是秦國消滅六國,成為第一個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封建王朝帝國,焚書坑儒,控製民風思想,隨後進入漢朝,漢武帝又獨尊儒術,控製其它家思想,推行愚民政策,使百姓成為被統治的玩偶,沒有了自己的思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