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驚風密雨

第十二回 伍次友上書言大政 黃太沖賦詩詠雪景(1/3)

    穆子煦呈送的通封書簡裏共有兩份奏摺,一是索額圖和熊賜履的聯名摺子,詳細奏陳了戈賴尼離京以後羅剎兵在黑龍江沿岸移防的情況;同時請旨撥庫銀一百萬交於成龍賑濟黃淮災民;還說到安徽巡樵正在著意密查六十萬兩餉銀被劫的案子;末了又奏報伍次友的行蹤至今尚未查明。康熙看後,將它放在一邊,拿起另一件看時,不禁一怔,原來竟是伍次友的親筆摺子!這是他兩個月前寫的,康熙瞧著折上端正的鍾王小楷,心裏不由一陣興竄。康熙從伍次友受業整整三年,對他的手跡十分熟悉。康熙的窗課都是用這種筆澧批改的,或劃圈,或勒紅,伍次友總要一餘不茍地細加評語,如今這親切的手跡又重現在眼前,真有久違重逢之感。看著看著,竟情不自禁地小聲讀了起來:

    ……臣以為四方不靖,當先以安內為要。不能定民,不可言靖藩;不能聚財,不可言兵事。東南波興,天下板滂,則西北邊患彌甚,實難驟然滂平。見事不疑,疑事不為,詳慮而後行,則事鮮有不克之理。吾主乃天下聖君,自有明斷。臣一管之見,一得之愚,敢不曲陳於陛下?臣本疏曠散人,遊歷江淮、講學山東,觀士子之心,似已翕然向化,當勉心盡意,廣羅人才,薦賢於廟堂,為吾主大業,竭奉綿薄之力。久違聖顏,時念不忘,對此孤燭昏焰,草章遠呈,能不潸然涕下……

    再看下邊,還有幾行小字:

    另,今有邪教鍾三郎,其教眾造謠啟釁,煽惑人心,誌在不測。此間甚為猖獗,未審京師若何?於此類案,臣以為吾主當鎮之以靜,明查暗訪,一鼓盪盡,則民心自定矣。

    伍次友頓首又及

    康熙讀著,淚水竟情不自禁地淌了出來:自己的這位恩師,才真正夠得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虛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啊!怕人瞧見自己失態,康熙忙悄悄拭了,轉臉問楊馝道:「京師謠言甚多,你這裏近在京畿,可聽到些什麽沒有?」

    「有的。」楊馝略一思索答道,「那都是些不經之談,臣已出諭嚴禁——」

    「講!」康熙厲聲吩咐。

    「喳!」楊馝忙道,「多是小兒歌謠——」

    四張口兒反,天下由此散。日月雙照五星聯,時候到來一齊完——勸人早從善。

    楊馝說著,偷眼看了看,見康熙臉上毫無表情,便接著又道,「還有哩!——」

    道士腰裏兩個錘,火木水土向金歸。實心啞子騎白虎,北京城裏血如水。

    楊馝一邊背,康熙一邊繄張思索,聽至此抬頭問道:「據你看來,這些童謠因何而起,又指的什麽?」楊馝忙跪了叩頭道:「臣實在學陋識淺,第一首索解不來;第二首有些妄思,未敢直陳……」

    「這倒奇了,據情回奏有什麽幹礙?」康熙一笑,「不管是什麽,隻管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