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七一五章 跡象(1/3)

    有了統計公所的各種登統計,金海鎮協理營務處對各路人馬的管理調度,已經基本上可以做到基本精準了。

    楊振說了從南路所轄屯所當中選調三百鹽工,那最後按圖索驥選調出來的青壯勞力,就一定是經驗豐富的鹽工出身。

    對這些被征調的青壯來說,他們要麽按照征兵令入伍從軍,要麽服從調令,到黃龍尾鹽場充任鹽丁,根本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所以,協理營務處鹽田所的征調令一下,沒有一個敢拒絕或者敢逃走的。

    來了金海鎮,這裏三麵環海,北麵又是滿韃子,根本逃無可逃。

    再說了,金海鎮給他們分了田,安了家,隻是叫他們每戶出個青壯丁口到鹽場做工,他們又有什麽可逃的呢?

    畢竟到鹽場做工,對於出身鹽戶的移民來說,苦雖然苦了點,可是總比征調入伍,去跟滿韃子作戰要好一些吧。

    就這樣,鹽田所設立之後,三百名鹽工很快征調到位了,然後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鹽池,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然後日照蒸發製鹵,最後引入鹽田晾曬,直到結晶成鹽。

    這就是最簡單的日曬法,也叫灘曬法,並沒有什麽高深的技術含量。

    唯一的問題就是出鹽比較慢,周期比較長。

    但是它的優點同樣非常明顯,那就是它比煮鹽法成本低,人力成本低,各種物料成本也低,最適合金海鎮目前的情況。

    崇禎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傍晚,楊振來到黃龍尾鹽場的一處新辟的鹽田,聽了夏舒從鹽工那裏總結來的製鹽方法之後,毫不猶豫地就拍板決定,采取納潮、製鹵,然後引入鹽田曬鹽的製鹽之法。

    曬鹽的方法,早已有之,可為什麽一直到明朝仍有大量的鹽戶采用海水製鹵煮鹽的方法呢?

    除了煮鹽比曬鹽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曬鹽極易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曬鹽場一旦遇上陰雨連綿的天氣,那就完蛋了。

    一方麵,一年四季當中,真正適合曬鹽場運作的時間並不多。

    另一方麵,從南往北,華夏版圖上的海岸線雖然很長,但真正適合使用曬鹽法製鹽的地方,也不是隨處可見。

    然而對楊振來說,他如今的金海鎮治下恰恰是適合建立曬鹽場,通過曬鹽法製取海鹽的上佳之地。

    首先海水澄澈,泥沙少,且本身含鹽度就高。

    其次三麵環海,大風天多,雲層薄,日照強烈,蒸發量大。

    再者遼東半島靠北,雨季非常短,一年當中從三月開始到十一月,多數天氣適合曬鹽。

    所有這些條件,都讓遼東半島南段成為了海水製鹵曬鹽的好地方,即使數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仍然如此。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煮鹽法的那點小小優勢,在金海鎮卻是一個巨大的劣勢。

    遼東半島南段原本就土地狹小,如今吸納安置了大量移民之後,有限的土地都開辟成了農田,且不說大量的青壯要征召入伍,大量的人口要從事農耕,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去製鹽。

    就算有了足夠的人力投入到鹽場去,可是哪裏有那麽多的森林可供他們砍伐,可供他們製成柴薪去鹽場煮鹽呢?

    敲定了鹽場製鹽的大方向之後,楊振次日啟程,分別途徑南關嶺、金州城,然後於崇禎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抵達金州灣船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