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五一五章 攻守(1/3)

    對於崇禎皇帝深陷其中的困局,楊振雖然是旁觀者清,可是他也並沒有太好的解決之道。

    可以說,到了崇禎十二年以後,任何人身處崇禎皇帝的位置上,他所麵對的都將是一個死局。

    除非,這個人能夠壯士斷腕,幹脆放棄遼東,甚至於更進一步,幹脆一口氣把朝廷前往江南,還都金陵,然後用江南的財力重整旗鼓,十年或者二十年後再率師北伐,收回北方。

    唯有如此,眼下這個財政近乎於崩潰的大明朝,或許才能有救。

    可是,眼前的崇禎皇帝,會采納這個策略嗎?會答應這麽辦嗎?

    曆史已經證明,他不會采納,也不可答應。

    不光是他不會采納,不會答應,滿朝文武大臣,京師官民百姓,以及九邊將帥士卒,誰也不可能答應。

    如今,誰要是敢在皇帝麵前提出這個方略,且先不說崇禎皇帝會拿他怎樣了,光是滿朝文武大臣,京師官民百姓,九邊將帥士卒,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淹死。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崇禎皇帝的本心是什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天下官紳士民百姓之心了。

    不到萬不得已之時,勸崇禎皇帝南遷的話,誰也不敢提。

    包括楊振在內,同樣如此。

    再說了,勸崇禎皇帝南遷,他楊振能夠得到什麽呢?

    崇禎皇帝真要南遷的話,他楊振麵臨的局麵,隻會比現在更加艱難。

    所以,於公,他不能提這個茬兒,於私,他也不能提這個茬兒。

    也因此,當眾人跪在地上口稱有罪的時候,他隻能默默無言,自己心裏憋悶而已。

    “唉,遼東一日不平,遼餉便一日不能斷,遼餉一日不斷,百姓便一日不得休息,百姓不得休息,流寇便要蔓延,然後,不募兵便不能平寇,而不增賦卻又無以餉兵,如此一來,何年何月是個頭啊?”

    崇禎皇帝一個人站著,既像是說給跪著的眾人聽,又像是自己在喃喃自語。

    之前在午門下意氣風發的臉上,此時滿是灰心喪氣,疑惑迷茫。

    崇禎皇帝當然不懂得什麽經濟規律,但是憑他當了十多年皇帝的經驗教訓,他憑直覺,就已經覺得眼前這個循環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而他把這個死結的開頭,安在了遼餉上麵。

    他的這個想法對不對可以討論,但是若說他昏庸糊塗,完全不懂得大明朝眼前的困局是什麽,那卻實實在在是冤枉他了。

    可是看到問題出在哪裏容易,要解決卻是難上加難。

    再加上崇禎皇帝又是一個死要麵子活受罪的臭脾氣,讓這個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對於這個問題,楊振當然是知道的,洪承疇、陳新甲這樣的人物,能不知道嗎?

    他們當然都知道。

    若非如此,洪承疇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兵出山海關了。

    他之所以不想現在遼西挑起戰端,後來也不想督率大軍在遼東與滿清決戰,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是在冒險,一旦失敗,就全盤皆輸了,僅剩的本錢也將賠個底掉。

    陳新甲其實同樣也認識到戰事與財政的關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