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三七三章 奇想(1/3)

    重型紅夷大炮固然是攻守利器,可是楊振麾下卻沒有幾門,而且以他現在的資源,想要在一年兩年的時間之內,大批量地仿造出數量足夠而且質量過硬的重型紅夷大炮,也根本沒有多大的可能。

    要知道,崇禎皇帝自己以朝廷之力,在京師設立了鑄炮廠,交給湯若望負責,從崇禎九年開始,到崇禎十一年財力枯竭不得已停止,前後耗費兩年多的時間,一共才鑄造出了二十幾門堪用的重型紅夷大炮。

    楊振現在還有這樣的時間嗎,就是有時間,他有這樣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嗎?

    所以,再在仿造紅夷大炮上投入時間,再把鬆山城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到這個巨大的消耗上麵,已經是不可取的了。

    何況現在滿韃子那邊已經學會了鑄炮,尤其是學會了仿造重型紅夷大炮,而且他們仿造的紅夷大炮數量和質量都在改善之中。

    未來幾年,滿韃子的紅夷大炮隻會越來越多,到了那個時候,攻克堅城可就不再是滿韃子的短板了。

    曆史上,鬆山、杏山、塔山、錦州,甚至山海關、京師,全都是從內部開城投降,然後落入滿韃子之手,但是,這卻並不意味當時滿韃子的重炮攻堅能力不行。

    相反,崇禎十七年及其以後,滿韃子的火器裝備水平已經很高了,其重炮攻堅能力也已經很強了。

    如果不是當時的鬆山城實在扛不住滿韃子的重炮轟擊,以致於守城的軍隊看不到守住城池的任何希望士氣崩潰,那麽有洪承疇親自坐鎮的鬆山城守軍又豈會輕易開門投降?

    所有這一切都明,楊振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改變曆史原有的結局,就必須在火器的使用上麵有新的突破。

    至少不能在滿韃子已經逐漸占有優勢的實心彈重炮上麵,再亦步亦趨地去效仿或者追趕了。

    因為走老路,已經追趕不上了。

    當然了,楊振先前對製鐵所提出的臼炮的大體規格,並不是信口開河瞎的,而是參照了米利堅南北戰爭時期使用所謂的二十四磅臼炮提出來的。

    比這個口徑更大的臼炮比比皆是,隻是那些更大口徑的臼炮所耗費的銅鐵資源也就更多,每次開火耗費的火藥量也會呈指數級上升。

    考慮到這個年代的火藥效能以及對射程的要求,楊振當初就大著膽子,按照口徑與身管一比八的比率,提出了鑄造的大體要求。

    按照這個比例,四寸半的口徑,身管正該長約三尺六寸左右,若是折合換算成後世的尺寸,其口徑約為十五厘米,身管長度約為一百二十厘米。

    單就身管而言,卻比米利堅南北戰爭時期的二十四磅臼炮長了一些,這麽做對還是不對,隻有實際測試了才能知道。

    不過,考慮到這個年代黑火藥的效能,楊振倒是覺得製鐵所搞的臼炮炮管稍微長一點,對於節省藥量並增加其射程和準頭很有好處。

    楊振聽著眾人議論了一會兒,慢慢從自己的沉思中醒過神來,先是揮手製止了眾人的議論,然後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