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三六八章 公私(1/3)

    兩門紅夷大炮一運到鬆山城,楊珅就滿心歡喜,一直以為兩門紅夷大炮之中,至少得有一門給炮隊,要不然炮隊怎麽能叫得起炮隊呢。

    至於另外一門,他認為,必定會部署到東門一帶的棱堡上,要不然在那裏辛苦修築棱堡做什麽呢。

    楊珅這個炮隊主官、北門主要守將的想法,基本上也是駐守在東門一帶的李祿的想法。

    東門地勢比較陡峭,東門外又有一段坡度較大的道路,而且深溝高壘,塹壕密布,地形地貌也對守城一方較為有利。

    但是既然在東門外的左右兩側花費了大量人力,增修了兩個突出城外的棱堡炮台,怎麽也得部署一門重炮吧?

    原本他們兩個都對花落自己家十分篤定,但是沒有想到,事到臨頭卻花落他人家了。

    可是於公而言,楊振的決定卻又沒有錯,一旦南門或者西門失陷了,北門和東門守住了又有什麽用呢?

    眼見著楊振離了座椅,上前幾步,將跪在地上話的夏成德、呂品奇一一攙起,他們兩個心裏歎著氣,卻又不知道什麽好,相互對望一眼,終究還是當眾沒有提出異議。

    這兩裏,不管是楊振本人,還是他們自己個,都實在太忙了,在這個議事會議召開之前,他們都沒有機會私底下去求見楊振。

    眼下楊振已經當眾公開做了分配,他們還能什麽呢,那兩門重炮固然重要,可是再重要也抵不上楊振的威信,以及他們與楊振之間的彼此信任啊。

    當然了,楊振之所以這麽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並不是沒有考慮到北門和東門的守城問題。

    鬆山北門與東門外的地形地勢複雜,即使城頭沒有射程遠威力大的重型紅夷大炮,滿韃子的重炮陣地也無法部署到最佳位置上去。

    譬如北門外,不遠處就是沙河,沙河往北不遠,又是淩河主航道,期間更是河湖沼澤遍布。

    滿韃子的重炮仿造自紅夷大炮,但是他們的財力也有限,舍不得多用銅,所以與大明朝購自香山澳的紅夷大炮正品相比,炮身雖然顯得更加厚重,但是其射程卻有所不如,與此同時,它的重量卻大得多了。

    尤其是那些令他們滿韃子引以為傲的烏鎮超哈營紅衣大炮裏的重炮,動輒六七千斤,八九千斤,有的甚至上萬斤。

    這些所謂的重炮,體量的確驚人,看了的確令人心生畏懼,但是,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重,攜運困難,甚至移動都困難。

    莫一年之中春夏秋這樣的季節,這些重炮無法越過河湖沼澤遍布的淩河沙河之間的地帶了,就算是最嚴寒的冬季,這些重炮也輕易不敢從冰麵上行進,或者在淩河沙河一帶的冰麵上進行部署。

    因為一不心,冰麵破碎,這些重炮就會陷入泥淖,然後無法移動。

    鬆山北門的地形地貌,決定了滿韃子的重炮陣地不會輕易部署在那裏。

    至於東門外,即使滿韃子在那裏部署了重炮,楊振也不擔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