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八十七節 考察團(1/4)

    對外情報局的許可就沿海航行安全這一問題做過廣泛的調研,他畢竟算是海軍派駐在對外情報局的專職海軍情報人員。

    通過查詢曆史資料和與大量的土著、歸化民的水手、客商進行的談話,許可得出了結論是:大波航運的少量運輸船隻完全可以自由的通過福建洋麵,但是船隻需要充分的武裝以應付可能的小股海盜搶劫。不過他也指出:如果有大量的船隻經過,鄭芝龍的態度可能會發生變化――任何成規模的航運都可能會引起這些海上勢力的窺覬。

    “另外,我們要考慮到一點:中國傳統航海術一般都不脫離沿岸。往往以沿岸地標作為航行的參照物。即使是前往東南亞的航線,也盡量選擇沿著群島航行。而我們培訓出來的高級船員完全可以依靠六分儀和航海圖在遠離海岸線的大洋洋麵航行,從而避開容易被人監視封鎖的沿海航線。”

    經過一番論證和準備,第二次考察團搭乘大波航運的一艘中型福船出海前往杭州。這艘福船是大波公司裏專門進行過改造的船隻,任務是運送重要人物和貨物。

    船上裝備有自衛用得滑膛炮。另隨船派駐鏢局和特偵隊的便衣人員以確保旅途安全,特偵隊不僅攜帶了SKS和手榴彈,還帶來機槍和一次性火箭筒――保證考察團在海上萬無一失。

    考察團的到達港口選擇在上海縣。起威鏢局在上海縣開設立了一處水路分櫃,專門負責上海這一碼頭的人、貨轉運工作。

    杭州在元代有澉浦作為出海口,但是到了明代後期因為泥沙湮塞,海船進出困難,杭州的出海口轉移到了乍浦和寧波。海軍和大波航運的人員進行了討論,認為與其到乍浦或者寧波不如直接前往上海,先考察一下當地的水文地理狀況。在上海靠岸之後,派出先行隊伍實地勘察打探前往杭州的沿途的水陸路狀況,以便未來從浙江向上海轉運難民的時候可以使用。

    考察團一行的旅程非常順利,福船選擇了一條“外海”航線――說是外海,在舊時空也是沿海航線而已,但是在當時,脫離能夠看到陸地的“內洋”的航行是不多見的。船隻沒有遇到任何的危險,在四月下旬安然抵達上海港。

    上海縣的曆史相當悠久,建置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不過一直到明代中葉為止,上海縣還沒有城牆的。縣城築於明朝嘉靖三十二年,用以“備倭”。城周九裏,城牆高二丈四尺,大小六個城門,東南西北四門,名為朝宗、跨海、儀風、晏海,另外有寶帶、朝陽兩門,俗稱小東門、小南門。

    沿吳淞江的碼頭就設在小東門外。自從“隆慶開海”以來,這裏也漸漸成為一個口岸城市。上海縣所在的鬆江府是以棉布出名的,號稱“衣被天下”――即使遠在海南島這個中國棉紡織業的發源地都能看到鬆江布的身影――上海作為一個棉布輸出港,市麵稍顯繁華。不過,和當時興旺發達的福建和廣東的對外貿易相比,江浙兩省在這方麵顯得落伍了。曆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外洋港口,如太倉瀏河、寧波等地現在都無法和漳州、廈門、廣州等地相比了。

    船剛到就有人在碼頭上肅立等候,見掛著大波旗號的福船靠岸,立刻在岸上招手致意。立在船頭上的是對外情報局的許可,他此行不僅有護送考察團的任務,也有親身來觀測沿途水文環境的任務。他立刻對也報以手勢,跳板還不曾搭妥,碼頭上迎候的領頭人己三腳兩步,走上船來,身手矯捷,如履平地,一望便知是過慣了水上生涯的。

    來人來到他的麵前,躬身行禮:“這位就是許老爺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