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三百零一節 榆林港開發計劃(1/3)

    “鋼鐵工業擴建的規模這麽大,有這麽多的物資儲備嗎?”文德嗣問。這高爐可不是大躍進式的土高爐,而是真正的工業高爐,雖然就規模而言在另一個時空屬於被限製、拆毀的落後產能小高爐。但是這東西在17世紀絕對是高科技。

    不算耐火材料――這問題已經從鹽場的苦鹵中得到了解決,光造爐缸用的冷卻水套就得用上好幾噸鋼――而且是個鑄造件。文德嗣知道鑄造中以鑄鋼最難搞,鋼的流動性不高,象冷卻水套這樣的大型鑄鋼件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新建這些設備的技術條件已經完全成熟,物質條件也具備。擴建到這個規模沒有問題。”馬千矚回答道,“不過要消耗很多生鐵、鋼材庫存用來製造設備,其他方麵的生鐵鋼材配額必須加以進一步的削減……”

    “采礦設備怎麽辦,還有那些配套:鍋爐、蒸汽機……這些東西都是成噸的鋼材堆出來的。”展無涯提出質疑,“還有計委安排的用於田獨的鐵軌製造。缺口數量有百分之四十。就算材料不缺,要按時交付還得增加生產設備。”

    “這方麵當然是保證。”馬千矚翻開筆記本,“諸位,進入八月以來,計委對各方麵的鋼鐵用量全部作了削減,目的就是為了打通鋼-煤這個要命的瓶頸。困難是暫時的,隻要把這個關口忍過去,鋼鐵就不會再是一級管控物資了――預期的產量大家也知道了。不過現在的庫存還是偏緊得”他隨即報出了目前庫存的鋼、生鐵、鍛鐵存量。

    “真得不多。”展無涯說。“現在必須停止全部軍火生產。鑄造火炮和炮彈的對生鐵消耗很大。”

    穿越集團的武備工作一直是以一種緩慢但不間斷的節奏進行的。計委每個月都分配給武器、彈藥、口糧的生產一定的生產配額。至於陸海軍要求的專業兵工廠還沒有――眼下全是機械廠統包。

    停止全部軍火生產是個相當敏感的問題,因為是五年計劃實施工作會議,堪稱軍方代表的隻有一個馬千矚,自然沒有人跳起來提反對意見。不過這個措施一下達,軍方會有什麽樣的反應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張柏林、魏愛文為首的少壯派軍官們,大炮就是他們的心頭肉。

    事關重大。眾人的目光投射到馬千矚身上:他的另外一個頭銜是軍隊的總參謀長。

    “可以是可以,就是有點懸。”馬千矚又從他隨身攜帶有密碼鎖的公文皮包裏掏出另一個聖船筆記本,上麵寫著“軍備”字樣。

    “現在的米尼步槍是每支4個基數,炮兵教導隊有1個基數的炮彈,海岸重炮半個基數。8154上的艦炮1.5個基數,三角縱帆巡邏船1個基數,其他風帆戰艦的炮彈儲量不足。收編諸彩老殘部之後我們的風帆船隊規模擴張很快,上麵的舊雜式火炮和炮彈全拆下來回爐了,但是新炮卻來不及配,缺額太大,炮彈就更不用說了。”馬千矚毫不隱諱的說道。

    “打一仗夠了吧。”

    “隻要不是大明軍隊和鄭家主力聯合進攻,全滅對手不一定,擊退肯定能辦到。”馬千矚參加過幾次在總參謀部進行由席亞洲主持的兵棋推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