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一百五十節 試製(1/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但是這穿越神器還有些缺憾,玻璃中含有大量的細微氣泡,密密麻麻――雖然不影響使用,卻嚴重影響外觀。

    實際上真正的徹底無色、透明的玻璃製品,在17世紀的任何時空裏都是不存在的。早期玻璃製品有偏色和氣泡都是常見的現象。即使現代的玻璃製品,也並非絕對不含氣泡,隻不過數量極少不易察覺而已。對於見慣了現代玻璃器晶瑩透明的穿越眾來說,眼前的的原料還是略顯粗糙了。

    於是下一步的工作就轉入到脫去氣泡的工作中去了。脫去氣泡,在玻璃業中術語叫“澄清”,有人模模糊糊的記得,澄清是要加入澄清劑的。但是沒人知道具體澄清劑是什麽東西。

    除此之外,記得攪拌也是去除氣泡的工藝,二者或許可以結合起來使用。

    人們隱約記得,砒霜似乎是一種澄清劑。這種劇毒藥品在任何時空都很難到手。好在以前郭逸按照農業部門的要求,早就把廣州城的砒霜搜購一空了――吳南海本打算是用它來浸種用。

    所謂砒霜澄清,是向玻璃液中加砒霜,當砒霜進入玻璃液後,由於高溫而生成蒸汽,這些砷蒸氣在玻璃漿中是以大氣泡的方式存在的,大氣泡在攪拌玻璃漿的過程中會逐漸吸收分散在周圍的小氣泡,最終將小氣泡帶走。

    這種方法的確是可行的,但是灼熱的玻璃液中加入砒霜,升華成劇毒的砷蒸氣,工藝過程中的汙染實在太恐怖了。玻璃攻關小組領了幾個口罩和防毒麵具,開始了第一次試驗。

    玻璃液融化之後,玻璃工們的人先扔了一些研碎的硝石到坩堝裏麵去進行脫色。然後開始不停地對玻璃漿進行攪拌,坩鍋的是有蓋子的,攪拌的鋼釺隻能通過蓋子上的洞進行,非常費力,不一會就累得人滿頭大汗。每攪拌一個小時,就放些砒霜進去,同時繼續攪拌。

    最終獲得的玻璃相當的澄清,但是原料的消耗實在讓人乍舌――用掉了差不多整整一公斤砒霜。

    一公斤的砒霜,全廣州城藥店裏的砒霜都沒來也沒五六公斤。按這個效率生產,他們還得建立一個砒霜工業才能支持玻璃產業的大規模生產。

    顯然這個辦法極不經濟。群策群力的出謀劃策之後,又有人提出了過去從小說裏看來的一種澄清法:水泡木強迫沸騰法。――用鋼釺將水泡木強行插入玻璃液中,使其沸騰,帶走其中的氣泡。

    這個所謂的水泡木倒是比砒霜好找。博鋪岸邊泡爛的木頭多得很,趕緊去找一些來。用鋼釺戳著狠狠的往玻璃液裏按了下去。

    當時的情況據在場者說就好像放了煙花一樣,紅熱的玻璃液頓時飛炸開,噴得到處都是,幸虧在場的人都穿著煉鋼工人的石棉防護服,否則就要有人進醫院了。

    提出這個建議的人被大家批鬥半小時,當然他是很委屈的――這個又不是他捏造出來的。不過生產工藝並非僅僅靠簡單的描述就能模仿出來,既然沒有資料詳細說明這個工藝到底是怎麽操作的,隻能暫時停止繼續試驗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