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二百三十五節 弊端(1/3)

    “不過,京庫官米並不需要都要解繳進京。”王兆敏解釋說,最早洪武年間的時候,秋糧是真得要千裏迢迢的運送進京的。運糧由裏甲裏的“糧長”負責的。耗費的人力物力不問可知。糧長往往因為這一負擔破產的。

    後來考慮到地方需要,減少來回運輸的損耗,就規定了部分錢糧啟運到京,部分直接調運給本府需用錢糧處,也有一部分在瓊州府留倉備用,隻是在戶部入賬。

    “果然是便利多了。”鄔徳點點頭,送到瓊州府的話,不管陸運還是海運,距離都很短,就算按照明代的水平,應該也不會太難。

    “哪有這樣的好事!”王兆敏搖頭。他遊幕十多年,從來沒見過一個縣的征糧繳糧是件容易事。不禁純心賣弄一番,顯顯自己的本事――王兆敏現在不知怎麽的,對澳洲人對自己的看法看得愈來愈重要了。

    “要隻運瓊州這京庫官米的額度裏,調昌化糧餉一千五百七十九石一升九合,上繳府官兵糧餉二千一百八十一石九鬥二升五合。所以縣裏運糧得去五處,瓊州府、昌化縣、儋州、萬州、陵水縣。其中啟運、收兌裏的花銷不計其數。”王兆敏故作憂國憂民狀,“擾民之甚!”

    鄔徳想還要去昌化?這倒是順路的事情,自從環島航行之後建造了昌化堡和榆林堡之後,他們就開通了環島的定期航線,運糧到昌化那還不是舉手之勞。

    “為何還要去儋州、萬州這些地方?”

    “因為這幾處都有府倉。”

    瓊州府的官倉並非全在瓊州府城裏,明代瓊州府有五倉。設在外縣的有萬州的廣積倉、陵水南豐倉等四處。

    分散儲糧的地點,大多是比較要緊的戰略地區,特別是有“黎亂”危險的地點,便於一旦有戰事可以就近取糧征伐。

    各縣應繳的糙米就要運到這些倉去交兌。王兆敏說:臨高要到儋州交兌一千石,萬州一千二百石,陵水九百石。運昌化交給昌化千戶所的糧餉是一千五百石,餘下的才是運到瓊州府城的。

    “要千裏迢迢運糧還在其次,倉上收兌的時候還有種種花樣。”王兆敏說。不管是軍倉還是府倉,管倉的官兒都是小得不再小的“未入流”,但是不要說這樣的未入流的小官,就是倉裏的簽子手、倉夫的頭子。如果沒有打點到位,繳糧收兌的時候也會給你帶來無窮的麻煩。不是挑剔米色不好,就是硬說份量不足。等收兌時間一過,一個誤期的處分就少不了。

    “原來如此!”鄔徳點點頭,看來穿越集團包攬縣賦還是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一個運糧交兌就有如此的花樣,其他環節上的花樣不問可知。

    留縣的有一千三百石,做為縣裏的官員的俸祿、日常行政開銷之用。其中還要扣除由縣裏開支駐軍官兵糧餉五百七十二石二合,支付博鋪港巡檢所糧餉一十七石八鬥六升。實際上就算是臨高這樣的小縣來說,這點留縣的糧食也是根本不夠開支的。縣裏除了維持基本的行政運轉之外,基本上想做什麽事情都做不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