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一百九十二節 來自廣州的訂單(1/4)

    今年開始農場擴大了大豆種植,但是眼下大豆本身就缺貨尼克還要他爭奪。勳素濟決定不和這馬瘋子去爭搶,幹脆就做代用品――蠶豆豆腐好了。

    蠶豆易種易活,產量又高,加上根係有固氮的作用,豆殼又是上好的有機肥。農場為了改良土壤的種了許多。貨源堪稱充足。當年供應困難的年月裏,蠶豆豆腐也是常見的代用品。它的缺點是賣相比較難看,做出來是黑乎乎的,而且質地口感遠不如真正的豆腐那麽細膩。

    黃豆不夠用,綠豆又是解暑的重要食療之物,豆腐作坊的豆芽買賣隻好繼續在蠶豆身上找,勳素濟用瓷盆和陶罐子做出了發芽豆。

    豆腐作坊的生產用代用品上了正規之後,勳素濟把移民裏找來的人湊出來一個醬園班底。這個班底還真不含糊:破產的醬園掌櫃,失業的做醬師傅和雜工,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醬園從業者們匯聚到臨高,組成了輕工業部屬下的第一家商業實體――天廚醬園。

    天廚醬園他沒有放在食品廠裏,而是到東門市找了個冷僻的地方。勳素濟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穿越集團已經在逐步取消供給製,有了愈來愈多外來移民的加入,醬菜之類的消費也會日益增加。把生產和經營的場所都放在東門市比放在綠區內的農場要方便的多。

    他原先想想把這家醬園取名“六必居”的,但是聽人說這會六必居已久在北京存在很多年了――傳說“六必居”的匾額就是大名鼎鼎的嚴嵩所題。再用未免有冒名頂替的嫌疑。於是就用了這位對中國食品工業有過傑出貢獻,中國味精的發明人吳蘊初的天廚味精廠的字號。

    “其實天廚這個字號很好,有氣派!有意境!”莫笑安在天廚開張的時候說,“以後食品廠搞大了也可以叫天廚。”

    天廚醬園用傳統工藝和設備釀製豆瓣醬、辣椒醬和醬油,同時還醃製各種醬菜、鹹菜。產品不僅供應各個食堂,同時也對外銷售。醬園裏的師傅夥計來自各地,帶來了各自家鄉的風味。勳素濟自己是廚師,對吃得東西是見多識廣,又善於雜糅眾家之長。沒有多久天廚醬菜的名聲就傳開了。

    農委會對這一舉措大為讚歎。原本農莊的菜地裏的大量蔬菜總有一部分無法及時消耗而被迫改成了飼料。特別是產量很大的白菜和蘿卜。現在有了醬園,多餘的蔬菜就由醬園消耗了一點也不浪費。黃大山幾次來醬園搞技術指導,還送來了若幹種新的發酵菌。

    穿越眾們對有這樣一家醬園也表示由衷的高興,多一種可以調劑口味的食品總是好事。開張沒多久便有許多人來天廚獻計獻策。貢獻家鄉製作醬菜幹菜的秘法。

    勳素濟看到醬菜的需求狀況不錯,紅辣椒的供應又充分,便向蕭白朗定製了好些個大號泡菜壇子,向醬園的夥計們傳授做四川泡菜的技術。很快食堂裏就有四川泡菜供應了,清爽適口的泡菜在炎熱的夏季很受大家的歡迎。連縣裏的士紳和官吏們。也打發人買來嚐新。

    接著他又動起了海產品加工廠裏的小蝦米的腦筋。每天博鋪的漁獲裏都有大量不上等級的小蝦,除了曬幹做蝦皮就是直接當磷肥或者飼料用。勳素濟想起自己在東北吃到過“錦州小菜”,就是用蝦油泡得――味道鮮美,口味巨鹹,非常下飯。所謂的蝦油其實就是用小蝦加鹽發酵之後提取出的上層澄清液。至於下層的混合沉澱物則是“蝦醬”,也是一種調味醬料。

    他把想法和海產品加工廠說過之後,很快就得到了這種“蝦油”。“錦州小菜”的特點是大多用“小蔬菜”醃製,小黃瓜、小茄子之類最受歡迎,而這些本來就沒什麽成本――是菜園裏篩下來的。

    勳素濟和莫笑安都沒想到,天廚醬園日後成了輕工業部最重要的出口企業之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