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一百八十二節 天地會的客戶們(1/4)

    經費匱乏始終困擾這裏的縣學。論及教育投入,臨高縣的學田足有四五百畝之多,不可謂不重視了。學田是官田的一種,照例有官佃佃種――吳南海的徒弟路甲家就是。這種體製早年間還算執行的不錯,但是時間久了不免弊端叢生。官佃的負擔過重,逐漸的佃戶們就開始逃亡,到現在已經是十不存一。招佃又無人應。王賜是個書生,哪裏知道經濟之道,除了到處求人之外就束手無策了。白白把縣門外的好幾百畝上好的水田都給荒廢了,縣學卻窮得叮當響,連每年幾次祭孔時候用的豬都買不起了。縣學裏的秀才們好些年都領不到膏火銀子了,也很少到學宮來,縣學裏一片荒蕪。窘迫的修繕文廟的錢都拿不出來,著名的茉莉軒書院也成了危房。

    所謂病急亂投醫,王賜眼見縣學衰敗一天不如一天,要縣裏拿錢出來維持是不可能的了,找士紳捐助也非長久之計。還是要從整頓學田著手。但是讀書人不事稼穡,又沒人肯來佃種,聽說澳洲人願意幫忙種地,王賜就跑來要求他們幫忙了。

    葉雨茗自己不敢做主,趕緊匯報到農委會。吳南海早就對縣西門外的學田垂涎三尺了。聽說此事,立刻滿口答應,要葉雨茗接下來,並且要按照“VIP”待遇來進行技術服務。

    當下天地會和臨高縣教諭王賜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嚴格的說這已經不是技術服務合同了,更象是承包合同。因為學田上現在除了幾戶苟延殘喘勉強耕種的官佃之外,根本就沒有勞動者了。一切都得靠天地會來解決。

    這件事情引起了鄔徳的高度重視――這是穿越集團切入臨高的官方土地的第一步。於是匯報到了執委會,大家覺得這是個進一步深入控製臨高縣政府的好機會。縣學雖然不過是個教育機構,卻是全縣讀書人的管理機構,能夠在這件事情上獲得良好的聲譽,對收攏本地知識分子的人心大有好處。

    最後此事就按照國人辦事的慣性,從原本很簡單的商業活動升格到了政治高度,不管是縣衙還是執委會,雙方都“高度重視”,派出人員進行“密切的磋商”。

    以吳大令的意思,最好不要招惹這夥髡賊,但是王賜要這麽幹他也不便阻攔。本縣最要緊的古跡茉莉軒都快坍塌了,縣學也破爛不堪,他至今一文修繕經費都沒撥給過,還是靠著劉大霖和本縣士紳的捐助才算勉強修修補補。這幾年來,王賜除了自己可憐的俸祿之外,就沒從縣裏得到過一文錢。靠著到處拉讚助才把縣學這攤子維持住。

    王師爺則力陳此事很好,還說了很多的理由。吳縣令原本對這事就抱著聽之任之的想法,被王兆敏一分析更是覺得對本縣有好處沒壞處,也就徹底的默認了。當然這裏麵也少不了他個人的好處。

    農委會委員親自出馬――吳南海成了學田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他帶著路甲路乙兩兄弟親自來巡視學田了。

    王賜率領學田剩下了的幾戶佃戶,包括路家兄弟的爹路大--他是學田的莊頭,算是半個管事人,隻是模樣比其他人好不到哪裏去。這十來個人候在地頭,恭迎這位“首長”的到來。

    吳南海和王賜客套了一番。王教諭好歹是個秀才,雖然不會說官話,一口蹩腳的廣州白話還是能說得。倆人連說帶比劃,居然不用翻譯也能溝通。

    王賜還是第一次近距離的看到“髡賊”的頭目,見來得人麵貌端正,慈眉善目,不是想象中凶神惡煞之輩,心裏總算是落下塊石頭。

    “這次要勞動吳先生了。”王賜作了個揖,“稼穡原非小事,學田的好壞更是事關臨高的文章士氣……”

    “這個我懂得了。”吳南海麵帶微笑,“您放心好了,秋天的時候一定會有個好收成!”

    王賜心想此人怎麽一上來就說大話,連個客套話都沒有,真是海外蠻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