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從剛進京起,她就在注意跟幾個兒子差不多同齡的姑娘的情況,這會兒相看親事也就心中有數了。

    她對兒媳婦沒什麽要求,隻要人品好,然後長的跟幾個兒子還能配得上就行了,至於家世,跟自己家差不多即可,差點也無所謂,關鍵是人要好,這樣就算條件差點,也沒什麽,畢竟隻要將來夫妻倆能幸福美滿就行了,她也沒想過自己家的日子要靠兒媳的娘家,反正有她在,李家的日子也不會很差。

    之後安然給大兒子挑的兒媳,大兒子果然滿意,而因安然從來不怎麽管兒媳的事,也不像京中別家婆婆那樣要在兒媳麵前立威,大家你處你的,我處我的,井水不犯河水,於是大兒媳對安然這個婆婆也很滿意,當然了,對不納妾的丈夫,就更滿意了,一家子果然過的很好。

    接下來幾個兒子,安然也如法炮製,不久一大家子就人丁興旺起來。

    因人太多了,之前的三進宅子就有點住不下了,於是安然又重新買了個大宅子,好在這時家裏的錢要多些了,田租加李四郎的俸祿,買個大宅子還是不成問題的。

    至於先前的宅子,安然就賣了換成了田地。

    這個時代的宅子不像現代的混凝土樓房,是磚瓦結構的,如果裏麵沒人住,很容易就會損壞了,安然不想費那個事,不時維護宅子,也不想租出去,因為這個時代的租金,肯定不會有田租來得多,畢竟這宅子價值一千兩,起碼能換一百畝田地,到時一年一百兩田租是有的,但那宅子,租出去的話,一年不可能拿得到一百兩田租的,而且還要不時維護,特別麻煩,自是換成田地較好。

    四房的日子越過越好,這事經由偶爾來這兒住的大房二房會讀書的兒子傳回去了,卻是讓李三郎夫妻氣的不輕。

    大房二房的孩子考試都不錯,就三房一個都沒考中,李三郎夫妻覺得,這肯定是老四因為跟他們關係不好,公報私仇,故意不好好教他們家孩子,所以他們家孩子才沒考上,要不然怎麽那四年教下來,村裏那麽多孩子都考上了,就他家孩子沒考上呢?他這麽聰明,他孩子自然也聰明,不可能考不上的。

    既然自己家孩子沒問題,那自然就是李四郎對他們家孩子不好了。

    這樣一想,自是越想越氣。

    但……京城離東風村遠著呢,李三郎夫妻也舍不得花那個錢上京罵李四郎,所以雖然一肚子火,但卻不能拿李四郎有絲毫辦法,哪怕他們想在村裏散布難聽的話,中傷李四郎的名聲都辦不到——現在東風村甚至整個西河鎮,都是李四郎的“走狗”(李三郎感覺的),他要敢李四郎的不是,生怕壞了李四郎名聲的李氏族人,甚至東風村人,就會上前來罵他,他已經被李氏家族警告過好幾次了,是再敢亂,就將他趕出去,所以別上京罵李四郎了,便是在東風村中傷他一下都難,於是頂多隻能在自己家發牢騷,根本掀不起多大風浪。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