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養護心髒,多飲湯水防心火

    【黃帝內經立夏養生經】

    每年公曆5月5—7日是農曆的立夏之日。“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前後,南方地區剛跨進夏季;華南其餘地區氣溫為20℃左右,屬於暮春時節;而低海拔河穀則早在4月中旬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來臨了。

    四季中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暑易入心”,春夏之交,要重點關注心髒。因為立夏之後,人體氣血更加外向,出汗開始增多,心跳逐漸加快,所以更要注意調養心髒,不能過累過勞。睡眠要充足,早睡早起,順應自然。立夏時節,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為安度酷暑做好準備,使身體各髒腑功能正常。

    春夏之交,天氣已熱,各種細菌開始繁殖,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胃腸疾病的發生。

    【立夏節氣的氣候變化】

    溫度明顯升高:中國將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也習慣認為立夏是溫度明顯升高,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的一個重要節氣。《禮記·月令》解釋立夏說“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說明在立夏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大自然表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南北雨量變化差異大:立夏前後,南方炎暑降臨,雷雨增多,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水分蒸發快,容易出現短暫的幹旱現象。

    【立夏節氣的人體反應】

    天幹物燥,人體易失水和上火:立夏之際,天幹物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再加上天氣變化反複無常,人體易上火。

    人體的新陳代謝不能保持平衡和穩定,導致生理功能失調而致使大腦指揮失靈而引起“上火”症候。

    具體表現為咽喉幹燥疼痛、眼睛紅赤幹澀、鼻腔熱烘火辣、嘴唇幹裂、大便幹燥等。

    能量消耗大:進入立夏節氣後,人體的心髒功能處於旺盛時期,新陳代謝加快,能量消耗比較大。所以,人體在白天所消耗的能量要靠晚上的睡眠來補充,如果睡眠不足,必然會破壞體內新陳代謝的平衡,使人精神委靡不振,進而影響身體健康。立夏節氣應從飲食上適當進補以促進睡眠。

    容易心煩氣躁:炎熱天氣容易引起人的“心躁”,一定要戒躁戒怒,努力培養急事不驚、煩事不爭的心態。恰如嵇康在《養生論》中所說,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到心靜自然涼。

    【立夏節氣的養生原則】

    養護心髒:心為陽髒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立夏在農曆四月前後,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髒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是養護心髒的最好時機。

    保持平和心態:立夏以後,天氣轉熱,中醫學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在盛夏暑日,尤其要重視精神養生,因為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應重視精神的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以免傷心、傷身、傷神,尤其是老年人更要做到這一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