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記載比比皆是,此處就不一一列舉。

    陳佑提出的後勤,除了軍隊本身,還包括地方州縣以及日常戰備維護。

    問題就在於,這年頭的軍隊,最依賴的其實是糧和餉。隻要狠下心來,籌措糧餉並不困難,這正是叛『亂』無法杜絕的原因之一。

    於是陳佑的任務就是研究怎麽通過推廣這個“後勤”的概念,讓軍隊對中樞的依賴『性』增加,從而無法輕易造反。如果科技發展到熱武器的話,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就要簡單不少。

    馬軍步軍水軍,當代的三軍,不求精通,至少得讓那些學員了解。

    最後的經典,其實就是文化課,這個課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宣揚忠君思想——這才是成立講武堂最主要的目的。

    對此,陳佑並沒有特別的感觸。軍隊總要有一個效忠的對象,與其讓軍隊忠於金錢利益以致於獨走,還不如讓其忠於某個能代表國家的實體,比如“皇帝”,或者其它什麽事物。

    他自己的話,大概就像孟子所的那樣: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抬起頭來,他朝蘇鳳羽『露』出笑容:“辛苦了,就按照這個來吧,叫人謄抄一份奏章,然後拿給我。”

    “好!”蘇鳳羽點點頭,“若是沒什麽事情,我就先下去了。”

    “嗯。”

    將蘇鳳羽打發走,陳佑重又拿起另外一份文書翻開。

    周山書院,汪弘洋也在翻看兩份名單。

    明年春可能會開科舉。這是山長陳佑得到的消息,消息來源是某位子近臣,具體內容是官家今日突然談到去年考中的那些人表現尚可,還感慨今年因為遷都和戰事而沒能舉行科舉考試。

    現在已經入秋了,如果明年要開科取士的話,近期就該下詔各州縣開始發解試。

    發解試需要在原籍參加,而周山書院很多學生都是蜀地的,於是書院準備在詔書頒布之前幫助不想回鄉的學生落籍在河南府內。最不濟也能在周邊,總不需要遠行千裏回到家鄉。

    汪弘洋眼前的兩份名單,一份是需要落籍的學生,另一份是想要回家的學生,還有不少人不在這兩份名單上,因為他們並不想參與科舉。

    反正有山長在,隻要努力學習能力足夠,被陳佑征辟或者舉薦也是一條為官正途。

    陳佑,現在也是某些饒背景了。

    回鄉的那份名單暫且放在一邊,汪弘洋拿起要落籍的那份名單。

    落籍河南府,不難,但過程比較繁瑣,想要抓緊時間迅速完成,還需要借助陳佑的身份。

    好在連年戰『亂』,戶籍製度的執行不算嚴格,否則的話,陳佑也沒辦法一次『性』幫助這麽多人落籍,想和更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欺世盜國》,微信關注“ 或者 ” 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