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原本當地那些死而不僵的大戶就對鎮守府不滿,又因為雙標把興國中期發跡的新貴們推到了對立麵。

    終於,去年在西海鎮守一心想要運作返回中原的情況下,西海當地爆發了騷亂。

    現在的情況不得而知,但根據送到朝廷的情報,幾個月前就已經有人打砸搶燒,主要目標是中原人的財產。

    考慮到西海一些容易發現、容易開采的露天礦都開采得差不多了,朝廷上已經有人提出放棄西海道的主張。

    這些人認為剩餘的礦產交易和貿易往來,完全可以同日本國做,沒必要陷在西海這個養不熟的泥潭裏。

    最重要的是,如果放棄西海,朝廷可以毫無顧忌地搜刮西海的價值,不需要付出精力去發展西海。

    為獲得這種方便,需要付出的無非就是把西海封給日本國主,或者幹脆一點從日本找一個貴族在西海冊封為西海國主,讓他倆自己爭去。

    很誘人的提議,但這麽做卻會把陳佑在位時大力推行的西海鎮守府模式的價值否定掉。

    巴寧泰很快就收到了陳佑的回信。

    陳佑也先把兩條涉及漕運的建議誇獎一番,緊接著回應日本騷亂,隻說這件事關係到朝廷威望,巴寧泰身為首相需要仔細考量雲雲。

    整封信內容十分空洞,沒有回應巴寧泰的試探。

    巴寧泰考慮良久,最終決定把日本的球踢回給天子。

    底下官員能說裂土封王的事情,他這個首相在有梁王的先例之後不太好開口。

    但渡海遠征又太過冒險,他還是希望求穩。

    至於漕運事宜,他決定安排工部和都水監研究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更省錢,然後從中選一個。

    不等有司研究出個所以然來,趙德昭突然召見巴寧泰,表示希望能兩個方案一道實施,同時要求兩府做好鎮壓西海的準備。

    巴寧泰雖然據理力爭,但趙德昭不為所動。

    無奈之下,巴寧泰隻好暫且告退,回去繼續想能阻止天子的理由。

    巴寧泰離開同明殿不久,趙德昭又召見去京外曆練歸來的何德彥。

    不等何德彥坐下,趙德昭就笑著開口:“果如何卿所言,巴慶安十分抗拒。”

    何德彥垂首回道:“是臣知曉巴相公難處所在。”

    趙德昭點頭:“他想攬權。”

    說完又問道:“若他堅決反對,又該如何?”

    何德彥起身一禮:“臣請說服梁、劉、趙三位相公。”

    聽到這話,趙德昭皺起眉頭:“如何說服?”

    何德彥沒有回答,而是問道:“官家以為立三高官官,分掌省印,可行否?”

    “這……”

    趙德昭皺眉沉吟。

    好一會兒,他舒展眉頭,笑著頷首:“可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