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國之後為了保障汴梁的糧食供應,通過黃河、汴河、廣濟河以及惠民河總共四條水路來運輸糧食。

    現在的周國因為遷都的原因,沒有開鑿惠民河。

    於是,在石熙載上書建議修黃河後,得到陳佑指點的龐中和立刻奏請開鑿一條洛陽到汝水或者潁水的人工河。

    石熙載的建議是通過整修疏浚使黃河少決堤,能行大船,在濟水黃河入海口相距不遠的情況下,憑借運力優勢在東部漕運體係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他還提出,這麽做能避開東京糧商們雁過拔毛式的搜刮。

    而洛陽到汝水或穎水的人工河對於洛陽的作用,差不多相當於惠民河對於開封的作用。

    尤其是龐中和還在奏章中提出可以直接通過穎水聯通淮水,減少江淮糧食運抵洛陽的中轉路程。

    汴梁的地位越低,梁王的影響力就越小,天子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削弱梁王的機會。

    於是,這兩份奏章都被他拿出來,點名要求兩府討論。

    龐中和提出這個建議,旁人或許會以為龐陳兩家因為潘美執意西去而鬧掰了,但知曉兩家交情的巴寧泰不會這麽認為。

    他第一反應就是“這一定是陳將明的手筆”,其次才會考慮陳佑為什麽要這麽做。

    不管怎麽樣,身為現首相,同前首相之間應當有微妙的敵對關係,本著敵人支持的就該反對的態度,巴寧泰最合適的處置方式應該是否決龐中和的提議,批準石熙載的提議。

    當然也沒準,博弈麽,千層套路,誰都不知道你的對手在哪一層。

    巴寧泰不想考慮那麽多彎彎繞,直接寫了一封信給陳佑,把這兩個方案都誇了一通,表示雖然支出極大,對國庫是個負擔,但為了兩京百姓,或許可以嚐試同時開展兩個大型水利工程。

    最後在信的末尾,順手提了一句日本的騷亂,問一問陳佑的意見。

    日本騷亂在興國末就有發軔,到去年周國相權交替人心思動的時候真正成為問題,從去年下半年起就愈演愈烈。

    不過朝廷過完年才收到奏章得知此事。

    為了清理當地豪族,西海當初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其中就包括保民、限田等令的雛形。

    而且因為孤懸海外且人少地狹的原因,這些政令執行地十分徹底。再加上鎮守府大量提拔當地底層百姓,至少在西海普通百姓中,鎮守府的聲望遠大於日本王室。

    不過呂端調走之後,接任的西海鎮守在中原商賈的遊說下改變策略,所有政令都區分當地人和中原人。

    比如說工農結社,禁止當地大戶插手結社事宜,但凡有嫌疑,立刻敲打;但中原來的工商主卻可以借鑒中原的先進經驗,安排親信掌握商行或工場、農場的結社權力。

    再比如說最低薪酬,為了底層百姓的福祉,新的鎮守提高了最低薪酬標準,強令當地大戶必須遵守;不過,中原過來的工商主卻可以不遵守這個標準,能夠以較低的酬勞雇傭到那些沒有工作的貧民。

    又如限田,本地大戶自然是老樣子,中原來的工商主則被允許以商行等實體購買土地.鎮守府對外解釋因為商行財產分屬多人甚至多個商行,所以商行等實體不在限田範圍內——這一經驗已經傳到中原,部分地方開始嚐試把工商業實體單獨拎出來,借以繞過對單個自然人或家庭的限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