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昭聞言連連點頭:“梁相公所言,正是我意。”

    巴寧泰扭頭瞪了梁關山一眼,繼續道:“若官家不以政務繁雜,我等議於同明殿也無不可。”

    說著,他環視同僚:“無非是多走幾步路,少批幾份公文的事。”

    趙德昭猶豫了。

    劉熙古見狀,準備推一把。

    不過他還沒來得及開口,禦史大夫董成林率先出聲:“啟稟陛下,成林以為梁相公所言得之。宰相不謀於暗室,示之以公,示之以明,天下安有敢欺者!”

    早就被兩府議事惡心到的寧強立刻附和:“臣附議!”

    劉熙古梁關山對視一眼,同時開口:“臣附議。”

    尚書卿們也有一部分跟著高呼附議。

    趙德昭終於下定決心,他看向巴寧泰:“往後兩府禦前議事,巴卿以為如何?”

    巴寧泰緊抿嘴唇,他餘光掃過還沒表態的胡承約、趙普、皇甫楠,卻沒有得到回應。

    深吸一口氣,重重吐出。

    巴寧泰沉聲道:“謹遵聖意。”

    趙德昭臉上露出輕鬆的笑容。

    不過如此。

    他想。

    不過如此!

    他內心充滿自信。

    哪怕頗具權勢的首相,也得聽從他的指令,在他的威勢也無法反抗。

    這才是皇帝啊!

    趙德昭趁熱打鐵,直接當著一幹尚書卿的麵提出整頓三令執行情況。

    麵對剛剛打擊了首相的皇帝,沒幾個官員敢硬頂,有膽子硬頂的董成林卻讚成皇帝的意見。

    於是,劉熙古受命整頓三令,吏部、禦史台、肅政司配合。

    ……

    石熙載行至博興縣,聽到洛陽傳來的消息,一時之間竟不知道是悲是喜。

    雖然沒能掀掉一位宰相,但破了兩府議事的傳統,削弱了宰相們的權力,應該是好事。

    但劉熙古開始整頓保民三令,這似乎又不是好事。

    得知內情的石熙載,根本想不通怎麽梁關山突然就成了“為天子著想”的忠臣了,他隻能期望梁關山是被陳梁王逼迫,不得不做此損害自身利益之事。

    京中謀劃告一段落,接下來他得專心處理漕運事務。

    興國年間是不成為宰相就沒資格參與天下大事,即便兩府議事被廢除,那也是不成為參政就沒資格參與天下大事。

    天子已經不是好糊弄的了,宰相們似乎也不再一心想要壓製皇權,那他這個中層官員當前任務就是努力往上爬。

    眼前的重點便是漕運。

    因著黃河淤塞的緣故,當前海運轉河運是走濟水,經汴梁入河水轉入洛水,抵達洛陽。

    濟水入海口就在這博興縣。

    從洛陽一路走來,石熙載想的不是如何改進漕運,而是能不能疏浚河水,好繞過汴梁直抵洛陽。

    如果能成,汴梁就隻剩下一個汴水連接江南,而且真要有事,也可以從河水繞道。

    這樣的功績擺在天子麵前,應該比改進漕運更大。

    懷著這樣的想法,他決定在博興縣隨便看看,抓緊時間到濱州渤海縣去。

    那裏是河水的入海口,去實地走一走看一看,怎樣才能省錢省力地疏浚河水。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